在投资上,不论是大类资产的投资策略还是微观企业的估值方法,我们在衡量一个投资者水平高低时除了看他的历史业绩,往往还非常看重独创性。大家会觉得在投资上,你必须得有个像武林高手一样的秘密绝招,才能够长期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残酷市场上立足。如果连所谓的杀手锏都没有,我们又凭什么能相信你可以持续在市场里赚钱呢?
真的是这样吗?必须要有独创的方法才能在资本市场里生存吗?很遗憾不是这样,独创性的作用其实被严重高估了。
1、超级模仿者莫尼什·帕伯莱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著名的投资家莫尼什·帕伯莱的故事,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他是一个十足的模仿者,一切都是模仿别人的,他本人没有任何原创的思想。他只是有意识、系统地挖掘巴菲特、芒格等人的思想,从中获得了投资智慧,并且洞察了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避免犯错、做慈善、处理人际关系、安排时间和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从2000年到2018年,他执掌的对冲基金的收益率高达120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仅为159%。
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设计一种能够利用市场定价异常的新算法上,而是把目光盯在了骰子游戏中技能最娴熟的玩家身上,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效仿他的做法,而且特别注重细节。
他从来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的想法缺乏独创性,他在乎的是什么想法有效。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这本书里,作者问帕伯莱:“为什么很多人不像你一样采用效仿之法呢?它看起来如此简单呀。”
他说:“他们不像我脸皮这么厚,他们自尊心比较强。而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模仿者,你就必须放下自尊。”
当然,在我个人看来,帕伯莱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模仿者,他只是在投资原则、企业管理和为人处事等方面遵循了跟巴菲特和芒格基本一致的思想,但具体到研究企业,他绝对是保持独立思考,不会去抄自己导师作业的,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投资不需要创造轮子
通过帕伯莱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投资这件事情真的不需要有什么独创性的思想,而且其实我们也不太可能真的有独创性的东西,因为我们在投资中所有的困惑,前辈大师们都曾有过,他们在市场里不断试错、迭代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绝大多数人口中所谓的独创性,其实只是暴露了他本人读书少,仅此而已。
放弃追求独创性,转而去关注究竟各种投资大师的各种投资策略究竟哪种更有效、哪种更适合自己,这是我们思维进阶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试图从资本市场中赚钱需要走的最重要一步。
3、守破立
究竟该如何去学习大师们的投资思想和投资方法呢?
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有一期讲日本匠人,说日本匠人的成长过程分三个阶段,守——破——立。
守就是遵循传统的规则,一板一眼按照师傅教的招式分毫不差的执行,比如做章鱼寿司,师傅说要按摩章鱼60分钟,就不能按59分钟。你把做寿司的所有规则完全学会并且内化于心,这时候就进入下一个阶段“破”,打破自己学到的规则,尝试创新。
里面提到一个茶道大师,日本原来的茶道程序走下来要120分钟,他学了30年,所有的规矩都学会,执行得很完美,自己也成为茶道大师。
后来他在表演中慢慢发现,120分钟看茶道表演对现代人来说太久了,他想重新调整茶道的程序,这就是破。后来,他重新创立了一套茶道表演程序,保留了原来茶道最精髓的部分,把时间缩短到45分钟,这套新的茶道表演程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喜欢,这就是立。
守-破-立,当中,守是最重要的,因为守这个阶段没做好,后面的破和立自然是空谈。
其实不止日本匠人,世界上所有技艺的精进过程差不多都是按守破立来发展的。比如巴菲特一开始完全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投资,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20年以上。
慢慢地发现老师的方法不再适合当下的形势,也不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目标,然后才抛弃老师的烟蒂投资法,创立与伟大企业共成长的投资方法。这已经是他在接触《聪明的投资者》差不多35年之后的事了。
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先认认真真、一板一眼、依葫芦画瓢式地学习投资大师们的投资方法,确保自己真的完全弄懂了,再说创新的事。
很多人压根就从来没看过任何一本巴菲特的书,也从来没有看过价值投资的完整方法论,只是看了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人物访谈,就觉得自己懂价值投资了,并且满怀信心、铁口神断说:“价值投资根本不适合中国,巴菲特来了中国也是被割韭菜的份”,这实在是太傲慢了。
4、帕伯莱与巴菲特
2007年,帕伯莱想当面表达他对巴菲特的感激之情,于是在7月他与好友盖伊·斯皮尔联手参加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拍卖,最终以65.01万美元的出价赢得了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
2008年6月25日,帕伯莱终于见到了他的导师——巴菲特。其中最能引起帕伯莱共鸣的是,他觉得巴菲特做了真实的自己,巴菲特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原则和喜好去生活。午餐时,巴菲特解释说,他和芒格总是以“内心的计分卡”来衡量自己,他们从来不担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他们全力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
巴菲特说,判断你是根据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标准生活的一种方法是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愿意做世界上最坏但公众眼里最好的人还是做世界上最好但公众眼里最坏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不妨也来想一想。
备注:文章部分内容出自《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