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召开的西科股东大会上,查理讲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嫉妒是一种愚蠢的罪;第二个,如何远远跑赢指数。
嫉妒是一种愚蠢的罪
查理说,假设现在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保证能长期实现每年12%的复合收益率。但是选了这个机会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所有其他的机会,也就是放弃很多可能更赚钱的机会。
我们应该这么想:别人赚得多就赚得多,和我有什么关系?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总有人赚钱赚的更多,总有人跑步跑的更快。
不贪多,自己赚的钱够用就知足了,这才是活得明白。非要和别人比,非要争第一,纯属自己找罪受。按照天主教对人类恶行的分类,人类主要有七宗罪,嫉妒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个很奇怪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嫉妒过周围什么同学,可能是我一直学习比较好。工作之后,也没有嫉妒过别人。
我觉得,可能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领略过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可能是领略过内心最曼妙的风景(有多次“朝闻道,夕可死”的幸福感),不太在意物质上的东西。
我能过一个人的生活,追求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且,我高中的时候读庄子,就认定我这辈子绝不会有什么抑制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现在中国那么多人有抑郁症,有心理疾病,都是因为没文化惹的祸,所有的心理问题,在庄子那里都不是问题。因为庄子的境界够高,够出世。
最近经常刷到王东岳的短视频,他说儒家学说有很大一部分讲的是如何解决种族内部竞争的问题。今天中国有14亿人,如果对外不能保持强大,种族内部的竞争很容易把人压垮,甚至逼到绝望的境地。
如何远远跑赢指数
查理说,投资收益率很难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要是说领先0.5%倒不是很难,但是如果追求长期投资收益率平均每年领先指数5%,那绝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
想实现这个目标,查理说只有一个办法:减少决策的数量,不轻易出手;把握好大机会,出手就是重注。
这和巴菲特所说的一生只做20笔投资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一辈子只能做20笔投资,自然会慎之又慎,非常认真的去研究机会,去等待机会。
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这里要补充一句:查理和沃伦说的东西看似很简单,但前提条件是要有研究能力;单就研究能力而言,需要一万个小时投入才能变得专业。
我计算过,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和研究公司,需要15年时间才会有1万个小时。所以,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研究能力,就去学巴菲特,学不会的。
如果还没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巴菲特的东西也只能学个皮毛。为什么我(入市14年)今年还在看《聪明的投资者》、《股市真规则》、《巴菲特之道》这些经典的投资书籍,就是因为我现在有研究能力了,要重新看这些经典的投资书籍,进行查漏补缺。
也就是说,我认为在我不专业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看懂这些经典的投资书籍,肯定会有很多遗漏。幸运的是,我确实还弥补了几个重要知识点。
学习、实践、感受、领悟,然后再回头查漏补缺、融会贯通,这些投资的心路历程一个也少不了。
仔细想想,如果你重仓抄底某家公司的时候,没有那份从容,没有那种窃喜,没有那种珍惜感,很难说你是真的看懂了这家公司。
《聪明的投资者》附录部分有一篇巴菲特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们》,里面有一些投资大师的收益率和指数对标的情况,大家可以拿来作为自己投资水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