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业务
根据应用领域分为三大类别,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钣金激光切割设备。
(1)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电池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
(2)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及自动化生产线等。
(3)钣金激光切割设备:主要包括板材激光切割设备和管材激光切割设备。
其中,动力电池激光自动化设备收入占比最高,增速最快。由2016 年的1.23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11.1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46%;占营业收入比例由2016 年的41.11%增长至56.06%,2022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达到8.59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71.88%,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
二、激光设备行业发展概况及竞争格局
激光加工是将激光聚焦于被加工物体上,使物体加热、融化或气化,从而达到加工目的。激光加工具备无接触加工、效率高、材料损耗低、加工范围广与易自动化集成等特征,也就造就了激光加工相对于传统加工具备明显优势。
因此,下游应用层出不穷。除了传统钣金中的切割和焊接应用,激光已经在汽车、3C、锂电池、光伏、航空和医疗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应用市场。当然,激光的加工方式,仍然是打标/雕刻、切割、焊接、微加工、表面处理和增材制造等几种方式。
据《2022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0-2021 年我国激光设备销售规模由97 亿元持续增长至821 亿元,CAGR达21.43%。其中疫情之前入始终维持在两位数的高增速,2021年增长恢复,销售收入为821亿元,同比增长18.64%。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相关预测,预计2022年我国激光设备销售规模为876-900 亿元,同比增长6.70%-9.62%。
我国从事激光加工设备生产销售的的上市公司包括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宏石激光、海目星、联赢激光、帝尔激光和德龙激光。整体上,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头部集中度较低,从细分领域看,大族激光整体市占率最高,联赢激光在动力电池激光焊接领域较有优势,帝尔激光是光伏行业激光设备龙头企业,海目星在激光制片机方面市场领先,华工科技在汽车行业具备领先地位。(这个市占率的计算并不准确,不能只计算上市公司的数据,所以仅仅是做个参考)
具体到海目星从事的激光切割业务,据《2022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2 年激光切割设备销售规模突破300 亿元,同比增长7.10%。在市场销售份额上,大族激光、宏石激光、邦德激光、奔腾激光、华工激光位列前五名。2021年海目星在我国激光切割市场中市占率达2.90%。
三、锂电设备业务的逻辑和优势
1、行业高景气就是公司该业务板块最大的投资逻辑
政策上来看,目标非常明确。具体不赘述了,见下图。
根据中汽协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0 年的0.49 万辆增长至2021 年的352.10 万辆,CAGR 为81.89%。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0 万辆,同比增长157.57%,2022 年1-9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0%和110%,市场占有率达23.5%,全年有望达到650万辆(估计今年就能完成2025年的目标了)。
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10年仅有0.03%,到2020年渗透率为5.4%,2021年开启爆发式增长,渗透率达13.40%,到2022年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1.8%。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5.2%,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9.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2%。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爆发是从最近三年开始的,是以自主品牌为主导的。
市场下游的大爆发,自然引发了产业中游的扩产。根据公司公告与起点锂电大数据不完全统计,为满足市场需求,2020-2022 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LG、松下等国内外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公布了大规模产能扩张计划,预计到2025年全球主流动力电池厂商产能将超过3400GWh,相较2021 年底产能(919.5GWh)将增长270.32%。
根据 GGII预测,预计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进一步突破,达到229.9GW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432.7GWh。
由此可知,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未来巨大。不过我并没有查到成为市场共识的数据。不过我们作为投资之用,也没必要太较真儿。因为未来两三年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即较高速的增长。这就是行业高景气的证明。
像国信证券研报中的测算数据是这么说的:
供给端测算2022-2025 年锂电设备平均每年市场空间超1700 亿元。供给端测算2022-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6800 亿元。需求端测算2022-2025 年锂电设备平均每年市场空间超1000 亿元。需求端测算2022-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
而国盛证券研报给的数据是2023年设备需求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
又比如有研报给出的GGII预测数据是2022年800亿。
2、公司锂电设备业务的优势
海目星目前主要生产销售的锂电设备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和装配线。目前在研的锂电设备包括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叠片机和卷绕机。
2020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电池日上发布了其第三代电池,即4680电芯,相比原来的21700电芯在体积和质量上大幅提升,同时单体能量提升了5倍,输出功率提升了6倍。4680电芯可以将续航里程提升54%,叠加材料优化和装配工艺改进,将度电成本降低14%。4680采取无极耳技术,本质是全极耳,对极耳切割和制片提出了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技术要求。
高速激光制片机主要用于锂电池极耳切割工序,利用激光切割正负极片两侧形成极耳,用于后续的卷绕等工序。激光制片机可实现在膜卷运动中动态切割极耳,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海目星抓住技术变革关口,推出高速激光制片机产品,快速切入激光极耳切割市场。公司介入动力电池激光制片赛道时间最早,产品成熟度最高,是赛道细分龙头。截止2021年末,公司共储备多项极耳切割及制片相关核心技术,其中包括圆柱电芯全极耳雕刻这一未来可应用于4680 大圆柱电池的技术储备。同时,公司仍保持激光制片相关技术的研发升级,目前有包括先进电芯制片工艺、集成化激光制片、锂电高效率制芯等多个在研项目。
同行业对比,海目星的高速激光制片机受到行业头部客户认可,成功进入宁德时代、ATL、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力神、亿纬锂能等行业领先企业供应链体系,并通过客户大批量验收。另外,2019 年12 月海目星获得特斯拉1105.3万美元订单。根据券商测算,海目星的高速激光制片机全球市占率约为6.69%。
3、海目星的电池装配线业务
电池装配线用于动力电池中段全自动装配。其主要设备包括:全自动热压成型机、全自动电芯配对机、全自动超声波焊接机、全自动包Mylar 机、全自动电芯入壳机、全自动顶盖焊接机等。目前市场上动力电池较为非标,生产工艺都具备一定个性化需求,其不固定性导致来料的电芯、壳体、PCB 板、连接片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对装配线兼容性要求较高。根据券商推算,海目星装配线市占率约为6.24%。
这里补充一下海目星高速激光制片机和电池装配线业务的所在市场规模数据。同样,也没有特别权威的数据,我列举几个。
根据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规划,预计2022 年激光制片机以及装配线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12.08和240.17 亿元,合计达352.25 亿元;
国盛证券:按照2023年设备需求规模在2000亿的预测,海目星的拳头产品高速激光制片机和电池装配线价值量分别是1500万和3000万,对应单GWh价值量分别为750万和1500万,合计两个细分市场规模在2023年为70亿和142亿,合计212亿元。
国信证券:2022-2025年每年高速激光制片机的市场规模分别为83.74、117.67、131.18、140.29亿元。2022-2025年每年电池装配线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09.34、294.17、327.95、350.74 亿元。
四、光伏设备的逻辑和优势
1、行业高景气就是公司该业务板块最大的投资逻辑
自双碳和平价上网以来,光伏产业就一直处于高景气状态。
根据CPIA 预测,2022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在75-90GW 之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在195-240GW 之间。预计2021-2025 年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年复合增速估算约为23.1%,国内新增装机复合增速为30.7%。
去年以来,光伏电池行业针对未来的技术路线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反而给光伏设备带来了更好的机会。由于各种新型的电池设备单GW投资额较传统PERC 电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随着N型技术路线占比的快速提高,光伏电池设备的市场空间有望呈现稳步提升趋势。券商测算2022/2023年全球对应的光伏设备市场空间为169/277 亿元。
国信证券对光伏行业激光设备空间的测算结果:2022-2025年光伏行业激光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23.74/46.66/51.20/45.37 亿元。
2、光伏电池技术路线
投资者眼中的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显得过于简单了。对于二级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好像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但是这么大规模的一个产业,一众家大业大的参与者们怎么可能押注一种路线呢。这既不符合公司的利益,也不符合发展的逻辑。
对于各种技术路线的专业知识,我们没必要去管。我个人觉得只需要知道这么几点就够了:第一,PERC在未来两三年依然是主流,但却属于被取代的路线。第二,TOPCON建设成本低,可由PERC产线直接升级且花费不大,但良率略低(PERC的良率为98%-99%,TOPCON94%左右(隆基大约96%),,HJT良率97%),理论极限转换效率(28.2%-28.7%)略低于HJT(27.5%-29%)。第三,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PERC是汽油车,TOPCON是混动,HJT是纯电。第四,当前市场的主流看法是TOPCON赢在当下,而HJT赢在未来。但业内可能会有更务实、非二选一的看法。
3、海目星光伏设备业务板块有望成为下一个盈利增长点
2021 年4 月海目星新增光伏事业群,并且将原“激光研发中心”归入其中, 从而形成三大事业群——激光及自动化事业群、激光及能源事业群以及光伏事业群。公司还与哈工大机械工程系、西安交大材料系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先期便投入大量研发经费,面向光伏行业PERC 电池、TOPCon 电池、HJT 电池、无损切割等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和创新研究。公司目前已推出全自动激光开槽设备、全自动激光掺杂设备、全自动无损激光划裂设备、全自动激光刻划设备、全自动电池芯片清边设备、非标玻璃激光钻孔设备和非标玻璃激光切割设备共计7种产品,公司光伏事业部在深圳与常州生产基地共拥有6,000 平米的场地、多间保密生产车间及实验室,全面实行封闭式保密管理。
2021 年4 月16日,公司公告光伏激光设备首次获得大规模订单,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目星取得晶科能源TOPCon 激光微损设备中标通知书,中标金额为10.67 亿元(含税)。10月18日,光伏激光设备实现批量出货。
五、海目星订单和产能情况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新签订单约4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88%,在手订单约为73亿元(含税),同比增135%。单三季度新签订单1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242%。公司合同负债23.7亿元,同比增78.1%,环比增长22%,较年初增61.1%。
公司现在拥有深圳、常州、江门三大生产基地,2022 年1 月公司发布公告,将投资7 亿元建设海目星江门产业园二期项目,生产场地15 万平米,建设周期24 个月,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动力电池电芯装配线40 台套、干燥线100 台套的产能。人员方面,作为非标设备公司,生产人员也是影响订单交付的关键因素,公司员工从2019 年的2074 人增长至2021 年的4060 人,两年内增幅达95.76%,生产基地以及人员的快速增长为订单的交付提供保障。
海目星9月份拟定增募集不超过20亿元资金。主要投入在西部生产基地和研发。前者坐落于成都东部新区。目前,公司西南地区的收入贡献整体较低,而西南地区下游电池厂及上游锂矿厂商布局较快,2021年四川锂电项目投资额1706.7亿元,该项目旨在提高公司产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满足西南地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西南地区的客户覆盖及交付能力。提高公司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六、业绩预测及估值
从券商的业绩预测来看,分析师们是对公司的锂电业务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和光伏业务的爆发增长给予较大的期望的。鉴于行业的高景气,这种增长也可以理解。叠加三季度的业绩超预期大幅增长,今年的业绩已经是稳了。而明年能否保持这种态势,则是决定未来股价走向的关键,目前从手中订单来看确实值得期待,更何况还有光伏领域的突破。我大概看了看各大券商的预测情况,自公司10月14日出了三季报预告之后,相比之前预测值更好和更一致集中一些。
七、技术面
技术面的分析,我们简单一点儿,参考中长线的均线即可。结合日线的年线67元位置和周线30周线的73元位置,我觉得70元一线是中长线的布局范围。
八、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3、下游应用行业较为集中的风险
4、光伏行业客户开拓不及预期以及无法跟上技术变革的风险
九、总结
海目星并非是龙头级别的公司,属于细分领域的后起之秀。在行业高景气阶段,这种公司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很容易做高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即便后期不能成为龙头,甚至在行业高景气过去之后泯然众人,那么当前行业高景气阶段的增长也不容忽视,这是炒作成长股非常喜欢的类型,业绩高速成长是事实,而未来是成是败不能证伪。
公司近两年的业绩增长情况与前些年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固然有公司本身的竞争优势,但更主要是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和公司及时上市得到的发展资源。至少目前,我们并不能确定其能发展成类似于先导智能、大族激光、晶盛机电这类的设备公司。但即便是跟随行业周期性变化的中小企业(今天国际、金银河),市值也会有较大的增幅。当然,这其中有个大的前提是技术必须能跟得上,否则必然会被淘汰。
海目星本身确实仅仅是刚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其创始人团队却有较大的看点。其实控人赵盛宇是真正从科研院所出来的人,曾任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反光镜事业部部长,入选中国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海目星最独特的技术方向就是激光粒子掺杂,该技术可以应用到4680电池的正极上,所以特斯拉用的也是海目星的设备。而在TOPCON和HJT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上,也需要用到这个技术,所以在技术设备需求量是很大的。拉长了行业周期来看,不论是锂电行业当前的渗透率和市占率,还是光伏产业的未来目标等,海目星大概率不是现在这区区不足200亿市值可以比拟的。
当然,海目星的股价已经涨了好几倍了,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还有多少,市场对于公司业绩增速的预期是否已经体现在股价当中了,技术面上股价是否存在休息盘整的需求,都是不好判断的问题。所以,我觉得需要耐心或者灵活,前者耐心等待业绩和逻辑的兑现,股价自然会有反应的,后者则更加需要择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