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是现象还是情绪?

2023年6月9日09:18:37113

损失厌恶是现象还是情绪?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回答,情绪本身可以是一种现象,只不过这种现象比较难以量化,比较难量化,并不是不能量化。

人是趋利的,要实现趋利首要是避害。我们日常经常说,要搞清楚利害关系。这里面其实就是要搞清楚利在哪里,害又在何方。相比于做什么,有时候可能不做什么恐怕更为关键,因为不做什么才可以真正将害给避掉。就像我们知道某个地方有危险,我们不去就好了。

不作为,也可以看成是行动的一种,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自己厌恶损失,但是行动上却看不见危险的存在,那么这就只是一种情绪而已,并不是现实。或者可以说没有变成现实。我们现实当中会看到大量知行不合一的例子,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其实就不是真的知了。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在股市之中,我们明知道追高会有风险,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去追高,当然在追高的那一刹那,作为买入者来说,肯定是希望后面还会继续涨,结果事与愿违,后面因为买盘没有了,然后下跌了。在这种行为中,似乎不应该看成是损失厌恶了,而是风险导向了。

当然,损失厌恶其实还可以看成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正常反映。现代财务学理论中,有一段是有一位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人是损失厌恶的。但是这个问卷调查我觉得有着很大的问题。因为人在做问卷时,并不是真实状况下的反应,而只是看着问卷在假定情形下做的选择,这种情境下,我有理由怀疑这样的问卷真实性。大凡问卷调查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100%的亏损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个世界上真的有100%的亏损吗?80%的概率会赚多少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心理学家卡尼曼因为提出前景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这个前景理论显然是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即假设人是理性的这一基础。这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在数学期望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是更有确定性的方案,但是这种概率的事先确定,又不是实际的概率,这个概率是不是会如实发生,如果本身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那么又如何去分析呢?

在现代的财务学理论看来,同等数学期望值的两个方案,确定性更强的方案将会更受青睐,获利存在较大的概率性的情况下,比如获利概率80%,那么不确定性方案恐怕只值确定性方案的80%,也即如果一个方案铁定获利10000元,另一个方案的数学期望值也是10000元,但是其组成是80%概率获利8000元,20%的概率获利18000。但是一般人不会选择第二个方案,因为第二个方案有不确定性。

但是,我们现实当中,又确实发现有些人在某些领域是倾向于规避风险的,有些时候却又是喜欢迎接风险的。这种偏好性,似乎与人的喜好有极大的关联。

不管如何,这种挑战经济学基础假设的前景理论,应该在某些方面一定有着我们难以察觉的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找到这个不合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谓的行为金融理论本身。

回到开头的问题,损失厌恶可能是获利的基础,我也可以发明一个损失喜欢,因为盈亏同源,如果没有承担损失的勇气,可能也就不会有盈利的可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个概率问题,事先判断的概率也即先验概率往往与事后的事实概率并不相同,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损失厌恶这一情绪的产生。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2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