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抓住重仓翻倍的机会(机会级别决定财富级别)

2023年6月19日16:24:58277

机会和风险是股市的一体两面,它看似机会不少,同时也是高风险市场。这篇文章的主题正是,为啥靠股票赚到大钱并不容易?

一、靠股票发家的难点

真正靠股票发家的人很少,一是机会的量级不够,从没抓住任何大级别的机会。机会级别决定财富级别。一个人总是追逐各种小机会,最终很难积累起多少财富。如果单只股票的最大利润量级是十万级,最多通过股市积累到百万级的资产。从没在单只股票上获得百万级的利润,资产很难跨越到千万级。而股市看似有不少大机会,真正想要充分地变现出来,对认知水平、决策能力和执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是操作的胜率一般,有赚有赔,盈利被亏损抵消掉,因此个人总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犯错赔钱是避免不了的,胜率都有上限,普通人操作的胜率往往低于60%,平均每10笔投资至少有4笔是赔钱的。以上就是投资股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既要找到值得重仓的好机会,又要提高胜率、尽量避免犯错赔钱。这两点有时还会相互矛盾,在投钱时保守一些会少犯错,提高胜率,但也会错过一些值得重仓的机会。对平衡点的把握是一种操作艺术。

进入股市之后,确实也抓过一些重仓翻倍的机会,但整体数量还是偏少。这篇文章结合自我反思,重点讨论下:我们为什么很少抓住重仓翻倍的机会?具体包括翻倍机会的类型,翻倍机会的错过及仓位配置的失策。

二、翻倍机会的类型

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主要说下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有哪些类型的翻倍机会?第一类是,中短期基本面(预期)发生大的正向变化,刺激股价实现翻倍以上涨幅。

1、在经历业绩增速放缓、业绩下滑或亏损后,确立业绩拐点,通过EPS兑现驱动PE提升。比如,19Q4的德赛西威和22Q2的鼎阳科技。鼎阳21Q4和22Q1的业绩不及预期,连续2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速低于10%,整体市场大跌+公司杀业绩,区间最大跌幅一度达到66.3%。22Q2-Q3的业绩增速显著修复后,股价大涨近1.9倍,市值从44.7亿涨到129亿,对应22年PE从31.8倍提到91.6倍。期间的股价拐点略微领先业绩拐点。拓邦股份、开立医疗和艾比森也是典型案例,但市场通过连续5-6个季度的业绩才确认拐点。开立的业绩爆发基于其内镜业务多年投入期后的开花结果及整体规模效应。但过去业绩经常miss,导致股价表现相对滞后。

2、非线性增长的高速成长股:连续2-3年实现业绩翻倍以上爆发式增长,通过EPS增长驱动股价上涨,但股价涨跌领先于EPS变化。宁德时代、卓胜微、斯达半导、禾迈股份和昱能科技都是典型案例。以宁德为例,19-20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速28.4%,在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跨过5%的临界点后,21-22年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至13.4%、25.6%,驱动公司净利润加速增长至185.3%、92.9%,复合增速高达134.6%。但股价的启动和见顶时点均领先于业绩变化,因为资金会提前交易对公司未来基本面变化的预期。宁德的股价从19年11月开始启动,在21年12月见顶,巅峰市值达到16129.49亿元,对应22年52.5倍PE。尽管公司22年业绩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股价早已开始见顶回落。

3、业务结构变化带来基本面预期的改善,市场的估值定价逻辑发生变化,EPS预期的变化带来PE的快速提升。这类机会往往出现在100亿市值以内、市场关注度较低的小市值公司。亿嘉和(带电作业机器人)、优利德(电子测量仪器)、天禄科技(TAC膜)和沃格光电(MiniLED玻璃基板)都是典型案例,更性感的新业务带来EPS预期和PE的提升。强调EPS预期是因为,未必需要新业务的实际业绩贡献,沃格预期今年9-10月投产,天禄24Q4投产,但股价都已经从底部上涨1-1.5倍,炒预期的阶段反而不容易被证伪。估值逻辑变化带来的估值提升,关键是先有部分资金认可这个逻辑,并形成股价上涨和资金流入的相互强化。亿嘉和18年年报首次提到带电作业机器人,19年11月21日设立合资公司国网瑞嘉从而绑定下游销售渠道,20年8月18日股价伴随成长风格见顶,在见顶之前也只有3个季度的业绩兑现。

4、突发事件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具体包括:1)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市场容量急剧扩大。比如抗震条例的震安科技,ETC的万集科技,限塑令的金发科技。2)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急剧扩大。比如20年疫情当年的手套股英科医疗,22Q4疫情放开后的以岭药业(连花清瘟),22年俄乌战争带来的欧洲微逆加速渗透,23年AI算力需求爆发驱动的光模块多次加单。3)突发事件让市场供不应求,产品价格有大涨潜力。比如17年政策取缔中频炉后的方大炭素,19年江苏响水爆炸后的浙江龙盛,19年非洲猪瘟后的牧原股份。

第二类是,在市场情绪低点上市的优质次新股往往机会巨大。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充分释放后,往往会很快对前期急速暴跌进行纠偏,迎来一轮快速反弹提估值的逼空行情,因为在暴跌过程中卖出股票的空头都会担心踏空,都是未来买入股票的潜在多头。作为反弹标的的选择,近端次新的筹码结构简单、套牢盘少,流通盘通常也较小,在股价上涨时的股票供给抛压小。而且资金关注度高,有时也有一定的板块赚钱效应。比如22年4月上市的拓荆科技、普源精电、长光华芯、景业智能、经纬恒润、德龙激光和国能日新都实现翻倍以上涨幅。其中,拓荆、普源和长光都是有长逻辑的稀缺标的。拓荆配合持续事件催化+业绩高速增长,更是实现股价一年翻5倍的暴涨。

第三类是,围绕市场核心主线行情孕育的投资机会。比如,13-15年的中小创/互联网+、16-20年的核心资产、20-21年的新能源,23年的AI。今年的奥比中光和科大讯飞就是如此,在AI板块性牛市的大背景下,因为有AI的标签实现估值的快速提升,股价迎来翻倍以上的涨幅。尽管我们最初看的是产业趋势,但却是主题炒作刺激股价大涨。这类机会相对更难把握,因为需要判断板块行情的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光模块等算力基础设施环节确实有基本面支撑。

第四类是,估值低于1倍PEG的成长股。这类机会更容易出现在100亿市值以下的小公司。比如,密尔克卫40%以上业绩增速,19年6月至20年2月只有30-40倍PE;鸿路钢构30%以上业绩增速,18年9月至20年4月维持10-15倍PE。这类股票的成长逻辑和空间一旦被市场认可,会迎来快速大幅提估值、生成泡沫的阶段,并用2年以上的时间消化估值泡沫。

第五类是,费雪式的经典长线成长股。腾讯控股、福耀玻璃、东方雨虹、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招商银行等股票都是经典案例,这些公司过去的净利润都扩张10倍以上,靠业绩增长驱动股价实现十倍甚至百倍的涨幅。不过,这类股票的时间维度较长,对大多数普通人的意义不大,因为需要长期投资与其相匹配,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抓住1只十倍股。

三、仓位配置的失策

仓位配置失策的主要体现是,重仓股表现一般,没买的、买得少的、拿得短的反而表现很好。直接原因是个股对比的分析和决策执行出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对不同类型的机会,缺少足够数量的可选标的储备,没有把股票池的各支个股反复对比,从中选出更优的股票,还是倾向于重仓原有的重仓股。二是,对特定类型股票的认知、决策和执行存在偏差。

下面重点讨论第二种情形。

1、对业绩拐点型股票的拐点缺少前瞻性预判,没提前布局,在拐点确认后才开始大量买入。这时股价往往已经涨了一段,导致持股成本并不低,在股价波动过程中的持股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在股价回调时可能拿不住。往往是已经跟踪过一段时间、熟悉程度更高、信心更强的公司,对公司的基本面节奏有领先市场的前瞻性判断,并且能够果断上仓位。

2、虽然看对产业爆发趋势和市值空间,但低估了实现过程的曲折性。有时踩错买入时机和价格的节奏,提前一年半到两年布局,中间经历过30%-50%的跌幅,在股价低迷期过度反思,可能在拐点真正来临前大幅削弱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而股价涨幅往往集中在启动后的某一小段时间内,守不住股票就无法抓住利润最丰厚的那段上涨。拓邦股份18年10月最低跌到34亿市值,我19年3月评估的目标是200-300亿,21年12月最高涨到289.5亿。虽然涨幅很大,可惜我的这笔投资并没实现收益最大化。

为什么很少抓住重仓翻倍的机会(机会级别决定财富级别)

3、对业绩爆发型股票的误区是,等估值倍数看似便宜时买入,而杀估值、消化泡沫是资金净流出的阶段,股价通常横盘或下跌,很难赚到钱。板块有beta,个股持续提估值、生成泡沫才是最容易赚钱的阶段,但那时表观估值并不便宜。宁德时代见顶时的PE估值对应当年101倍、次年53倍,卓胜微当年85倍,斯达半导当年215倍、次年105倍,禾迈股份当年215倍、次年105倍。昱能科技当年161倍、次年67倍。

一只股票在业绩爆发阶段的市场定价会隐含对未来美好前景的预期,如果只看当年估值也许觉得偏贵,很难下手买入。卓胜微21年6月底的最高市值1816.84亿,同期Skyworks和Qorvo的市值分别为305亿、193亿美元。如果卓胜微未来能顺利补齐射频前端产品类型并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它可以成为中国版的Skyworks或Qorvo。但当时市场已经给予卓胜微介于Skyworks和Qorvo之间的市值。

宁德时代上市1个月时我就在关注,后来的三年半股价大涨7倍多。但当时的认知不到位,总觉得估值偏贵,当时市值1823亿元,考虑18年业绩下滑后,对应当年53倍PE。不过即使当时真的买入,也会面临公司18年业绩下滑,19年和20年增速只有20%-35%,并未体现出高成长性,直到21年才爆发式增长。相应地,宁德时代的股价表现为前面一年半横盘不涨、后面两年集中兑现7倍多涨幅。如果在18年7月16日买入,持有到19年11月25日没有任何收益。而我正是在横盘期间放弃持续跟踪。其实,对于业绩爆发型成长股,首先是评估有没实现2-3年非线性增长的潜力?其次是潜在的市值空间有多大?最后是业绩爆发节奏是怎样的?

为什么很少抓住重仓翻倍的机会(机会级别决定财富级别)

4、对业务结构变化类股票,核心是预期差和估值逻辑变化,这时不能用股价低迷反推逻辑不成立,反而需要我们前瞻判断未来市场会演绎某种逻辑,否则赚不到超额收益。股价和逻辑有时会相互背离,这是预期差变大的过程。优利德去年11月发布2.5G示波器后,股价反而跌了23%,然后才开始启动上涨。天禄今年3月宣布投资TAC膜后,股价也下跌了13%。它们在市场下跌的阶段都没体现出alpha。在优利德的2.5G示波器有进展后,市场仍未给予公司其他电子测量仪器股的估值,低谷时跌到23年16倍PE,按分部估值法拆分也有一些估值提升空间。接着部分偏好估值性价比的资金流入驱动估值提升,然后股价开始突破、技术派也跟风买入,形成股价和逻辑的相互强化。我当时也知道优利德的估值便宜,预期差最大,但已经配置行业龙头,因此也没大量买入。

5、对市场情绪低点上市的优质次新股,抓住机会的核心是克服自己在弱市下的恐慌和悲观,正是在弱市下才更容易买到优质便宜的股票。有趣的是,虽然在去年上半年的那段下跌趋势中,我算相对乐观的人,但身处其中,我的分析和预判不知不觉也受到影响。在拓荆4月20日上市前,我还怀疑它会不会破发,市场会不会按PS给估值?事后证明,当时的顾虑是多余的。普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是39.84亿,再加上16.66亿的IPO募资净额,两者合计56.50亿。而上市后的最低市值只有42.9亿,对应20亿左右的账面类现金+少量有息负债。如果遇到这类足够优质、足够便宜的股票,我们并不需要精确知道市场底部在哪里。

最后,这篇文章讨论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一些案例,而投资需要面向未来。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思考,未来哪些股票拥有翻倍以上的潜力?我们应该怎么给这些股票分配仓位?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2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