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新书《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重点讲的是投资中的心理学问题。
投资始终在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积攒本金;二是形成自己正确的投资方法;三是有正确的投资心态。其中,积攒本金和投资方法都是“技”,有合适的方法所遵循,而投资心态则是“道”,需要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历练、自我提升。
在投资中,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的力量。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是一名专栏作家,专注于商业与金融新闻,在10多年的相关话题写作与探索中,深刻认识到心理对投资是非常重要。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人类却总会重蹈覆辙。理财行为中的心理弱点、偏见和不良行为原因不断影响投资人的选择,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哪些理财中的心理误区,加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跟着作者来一一对照自省。
今天先分享作者前两个观点:金钱观以及运气与风险。
01 金钱观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乌尔里克·马尔门迪尔和斯蒂芬·纳格尔深入研究了50年间的《美国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发现“个体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取决于个人早期的经历”。
以美国人为例,假设13岁时标普500指数为1,50年出生的人,在13岁~20多岁里指数一直都没有太涨过,而70年出生的人,在13岁~20多岁里标普500翻了10倍。因此,出生于不同时期的两组人在各自的一生当中,便会对股市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出生的时代、家庭的环境、对事物看待的角度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理财观念,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内心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又会形成独特的理财观念,在你看来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就如同约翰·F.肯尼迪竞选总统时,有位记者询问他对大萧条的记忆,他说:
我对大萧条没有什么亲身经历。我的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在大萧条后的财富比之前更多了:我们住的房子更大了,仆人更多了,旅行也更频繁了。关于大萧条我亲眼见证的唯一的事是,我父亲多雇用了一些园丁,只是为了给他们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我是在哈佛读书时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大萧条的。
从这种观点来看,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青春期家庭的财务状况对一个人的理财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我和我老公就有不同的理财观念,在十几岁时,我的钱包中从来没有缺过钱,在大学时,我买了一个oppo的mp4,质量特别好,用了整整4年,掉到地板上、水中无数次,一直能用,画面质量也特别好。至此以后,我买东西喜欢买质量好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没钱了也不买质量差的产品,等有钱时再买质量好的,在投资中,我喜欢股票型基金等高风险产品。我老公就不一样了,由于家里孩子多,零花钱比较少,上大学时自己做兼职攒学费,他的理财观念就是能省则省,一切按照最低标准来,而且对于攒钱疯狂执着,喜欢买债券和货基,看着账户中的数字慢慢增高就很开心,最大的理想,就是买足够多的债券,用债券赚的钱稳稳为自己所用。
我理解不了他对金钱的执着,他理解不了我对生活物质的追求。我们的金钱观,打上了过往生活的烙印,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懂得。
对于投资,我们经验尚浅。我们所能做出的决定仅仅只是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
作者说,我们可以模拟股市大跌的历史,但是无法模拟一个人在回到家后面对着妻儿,心想着自己是否犯了会毁掉他们生活的错误时的那种焦虑。研究股市的历史后,你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某些事,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它的巨大影响,你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02 运气与风险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运气和风险是孪生兄弟。运气是成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风险是时时刻刻的存在的。
作者举了一个比尔盖茨的例子。
比尔·盖茨就读的学校是当时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计算机的学校之一。放眼全球,100万名学生中只有1名能够进入一所同时具备租借计算机的经济能力和远见的学校读书,而比尔·盖茨恰好是这300人中的1个。
在学校时,比尔·盖茨遇到了保罗·艾伦、肯特·埃文斯,三人都精通计算机,组成了一个团队。但是,肯特·埃文斯的生命终止于高中毕业前夕,他登山遇难了。美国平均每年有大约30人在登山活动中遇难,而高中生在登山时遇难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比尔·盖茨因为百万分之一的运气进入湖滨学校读书,而肯特·埃文斯却因为百万分之一的风险而遇难,永远不可能去实现他和盖茨立志完成的宏图伟业了。同样的力量,同样的大小,作用的方向却截然不同。
我们看到的报道大多都是成功人士的,过多强调了努力与天赋,却鲜少提及运气。对于失败者,我们却极少看到,创业九死一生,失败才是常态。
未来不可预测。脸书拒绝了雅虎的收购,雅虎拒绝了微软的收购,最后脸书做起来了,雅虎破产贱卖,运气和风险到底占了多少比例,谁又能说的清楚。
每一件值得尝试的事都不会有100%的成功率,而风险就在命运这个等式的另一端。你只要遇到它,它对你来说就是100%的。
获得特别大成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普通人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在投资中,不要一直想着获得超额收益,先跟随指数,获取平均收益,是普通人获得财富积累的重要方法。
03 知足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顾磊杰,从小出生于印度贫民窟,40多岁时就当上了麦肯锡的首席执行官,之后还在高盛、宝洁等董事会任职。08年时,顾磊杰身价是1亿美元,是相当有钱。但是,身处在高盛的圈子里,周围都是更有钱的亿万富翁,让他觉得自己还够有钱。在08年高盛危机的时候,巴菲特准备拿50亿去救高盛,顾磊杰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立马给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打电话,在买入17.5万股后的几个小时,巴菲特注资高盛的消息被公布,这笔交易立马赚了100万美元。利用内幕消息,顾磊杰总共赚了1700万美元。不过,最终也因内幕消息锒铛入狱。
1700万美元相对于自己的身家1亿美元,占比并不太高,就算拥有了这1700万美元,对顾磊杰的生活没有大的改变。但,他却为这1700万美元让自己陷入囹圄,得不偿失。
金钱本是为人所用,给予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到顾磊杰这里,就变成了执着的追求,或许由于从小生活在贫民窟、10岁父母双亡的经历让他对没钱的生活有了很深的恐惧,一直不懈追求更多的金钱。永不满足的胃口断送了自己。
贪婪是魔鬼,知足常乐才能聚财。
以自己拥有和需要的东西为赌注冒险,希望获得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边际收益实际为0,不要做这种傻事。
生活中的大智慧是“适可而止”,当自己的财富已经满足自身需求时,没必要再去过分逐利,风险和收益并不匹配,稳扎稳打守好财富才是第一目标。
一个不懂的适可而止的人,他的一生会被攀比心理所掌控,人上有人,攀比永无止境。一心想要更多的人,会被自己的攀比心困在永远没有尽头的牢笼之中。
04 复利
沃伦·巴菲特845亿美元的金融净资产中有815亿是在65岁以后赚到的。这虽然不符合直觉,却是事实。
冰川是怎样形成的?有人猜测是冬天太冷,其实是因为夏天太凉爽。夏天的热量太低,不能把冬季的冰雪全部融化,残留的冰雪在冬天让冰更容易积累。这样年复一年,微小的冰雪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冰川。
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说:“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投资中,再小的改变也会在时间的累积下产生超乎想象的结果。
在摩根·豪泽尔写这本书的时候,巴菲特拥有的金融净资产为845亿,其中的842亿是在50岁之后赚到的,其中的815亿则是在65岁后赚到的。查了一下,目前巴菲特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000亿,他的大部分钱还是在退休之后挣的。
分析巴菲特的成功,离不开三点:一是他的理财能力强,长期年化20%;二是他活的够久,理财时间够长,11岁开始理财,现在已经92岁了,投资年头超过了80年(很多人没到80岁就挂了);三是理财本金积累,巴菲特从小就有生意头脑,送报纸、卖二手球等等,为自己积累下了最初的本金。
巴菲特的选股能力和生意头脑我们很多人都模仿不来,但是我们可以降低投资目标,每年取得平均收益率就可以,然后尽早积攒本金,拉长活的时间,在复利的作用下,一样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复利的威力就是在于后期它的指数级增长。
05 致富和守富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试想两个场景:
场景一:当我年老的时候,回忆我的一生,想起我以前赚过不少的钱,但看了一眼自己的口袋,现在空空如也,心情是何等的凄凉。
场景二:当我年老的时候,回忆我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大富大贵过,但也没有缺钱过,自己的口袋中还有一些钱,足够我晚年生活。
这两类人,在生活中都存在:
第一类,最典型的就利弗莫尔,技术流派的鼻祖。利弗莫尔的一生可谓是四起四落,最富的时候资产过亿(1929年),但是在去世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钱财,最终因抑郁症而自杀。
第二类,就是很多普通人,默默无闻,一点一点积攒,学会投资,耐心等待,最终拥有不菲的财富。摩根·豪泽尔在书中写的里德,就是这样的例子。里德,本职工作是修理工和清洁工,最终去世的时候攒下了800万美元,他一辈子没有光辉的投资经历,只是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然后去买了蓝筹股,然后开始漫长的等待。
致富只是手段,而守富才是目的。悲剧的人生是赚过钱,却在需要的时候没有钱。
我们不仅仅要学会赚钱,更要学会守财。
任何持久的改变都需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可。外在表现只是内心的具象,致富从改变心理开始。
06 关键少数
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我拍了30年电影,从中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作品会成功,有些不会。没必要去深究哪些会,继续拍下去就行。
——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
这句话,翻译到投资中,就是一直活在股市中,等待幸运的降临。
在投资中赚大钱的人,不是因为每一笔交易都赚钱,而是少数的几笔交易赚大钱,其他的交易很平庸。
芒格说,10 只股票对巴菲特一生投资收益的贡献超过他所有股票的总和。
字节跳动开发了至少140款应用,只有今日头条和抖音两款产品为公司带来了大量利润。
这些极少数的关键事件决定了最后的结局。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把这种现象写成了一本书《肥尾效应》。
作为投资者,你今天、明天或下周做的决定远不如你一生中个别几天做的决定重要。这几天可能只占据了你一生中1%甚至更少的时间,而这些时候,你周围的人可能都处在非理性状态下。
摩根·豪泽尔举了一个例子,有三个投资者,
第一个投资者雷打不动每月投资1美元。
第二个投资者在每次经济衰退的时候都把股票全部卖出,把定投的钱和卖出的钱都攒成现金,待衰退过去再投入股市,并且接着每月定投1美元。
第三个投资者在经济尚未衰退的时候每月投资1美元,在经济衰退开始6个月后把股票全部卖出,等经济衰退结束6个月后又回到股市里。
从1900年到2019年,这三位投资者最后各会得到多少钱?
第一位最终得到了435,551美元。
第二位得到了257,386美元。
第三位得到了234,476美元。
从1900年到2019年共有1,428个月,其中只有300多个月处于经济衰退期,因此在这22%的经济衰退或接近衰退的时间里,第一位始终保持冷静,最终比其他两位多赚了30万美元左右。
从第一位投资者傻瓜式的定投中可以看出:如果在经济衰退期多投入,收益会比定时定投更高。
不要对经济衰退悲观,它是我们赚钱的机会,就好像现在的A股,定投攒筹码是最好的策略。这个时候的买入策略就是少数关键时期的决策。
07 自由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钱的意义不在于钱的本身,而在于它能给你提供选择,能让你选择让自己感觉幸福的事情。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都想要自由,想变得富有,都渴望自由而有灵活度的生活。
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想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财富基础。
拥有一小笔财富意味着生病时就算请几天假也不至于入不敷出。对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来说,拥有这种能力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
拥有更多财富则意味着在失业后可以从容地等待更好的职业机会,而不必急于抓住遇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种能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拥有6个月的应急存款意味着在面对老板时不至于如履薄冰,因为你知道即使需要时间另谋出路,你的生活也不会陷入窘境。
拥有更多财富则意味着可以选择一份待遇不高但时间灵活的,或是通勤时间比较短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在遇到突发疾病时不会出现对付不起高额医疗账单的多余担心。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自由选择退休的时间,而不必一把年纪了还在为生计奔波。
财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时间和选项。它赋予你生活的好处,没有什么奢侈品比得上。
08 财富
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而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
作者摩根·豪泽尔曾经做过泊车员,在做泊车员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是谁在开的豪车,眼里只注意到豪车,心里只想要是自己坐在驾驶座,那是什么样子?由此感悟到,如果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你、羡慕你,那奢侈品起到的作用很小。想要人真正的尊重你,要学会谦虚、善良和有同情心。
后来,当泊车员久了,作者发现,这些开豪车的并不定有钱,他们只是把自己挣的大部分钱去买了车。
我自己也遇到过这类人,车是真上档次,但是有的时候没钱去给车加油,最后因为手头紧被迫贱卖掉车。
眼中看到的财富不代表这个人富有。真正的富有是看不见的,因为没有被花掉的收入才会成为财富。财富存在于你尚未做出购物决定的时候。它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的选择、灵活度和成长空间,在于能让你在将来的某一天购买比现在能买的更多的东西。
富有的前提其实是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网传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近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中产收入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花费,伴随着负债的增多。中产的工资成为唯一的支柱,中产害怕失业、害怕工资降低、害怕身体异常,只能兢兢业业被困在当前的岗位上,就算工作再忙,也不敢反抗。当被裁时,只能匆忙找工作,但是往往不如人意。工资升高,没有给予自己太多的自由,反而把自己变成了陀螺,不停的消耗身体健康在为他人打工,还有可能要忍气吞声干本职之外的工作。
每一笔没有花费掉留下来的才真正是自己的,兜里有钱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