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黄埔的风雨前半生(和记黄埔市值2023)

2023年10月25日10:02:22176

一、基业早建

和记黄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创办的和记洋行及1863年创办的黄埔船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黄迅速崛起,其经济实力一度超过沉雄稳健的太古洋行,直接威胁到怡和洋行的地位。

和记洋行由英商沃克(Robert Walker)於1860年在香港创办,当时的英文名是Robert S. Walker & Co.,初期业务主要是经营布匹、杂货及食品的转口贸易。1873年由英商夏志信(John D. Hutchison)接管,改名为John D. Hutchison & Co.。和记洋行在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大陆,曾先後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设立分行。直到五十年代初,和记洋行从大陆撤回香港,被会德丰公司收购50%股权。当时,和记洋行与会德丰关系密切,会德丰持有和记洋行大量股权,和记洋行亦持有会德丰若干股权,两公司的董事互任对方董事。

1863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行轮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几家船东创办了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由铁行公司驻港监事托马斯.苏石兰出任主席。1865年黄埔船坞收购了石排湾这船厂和贺普船坞。1866年黄埔船坞根据公司法组成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注册,资本为75万元。由怡和洋行大班詹姆士.惠代尔出任董事长,德忌利士轮船公司老板拿蒲那出任董事长秘书。1870年,黄埔船坞与红磡的联合船坞公司(Union Dock Co.)合并,势力大增,成为了当时香港最大的船坞公司。

七十年代初期,黄埔船坞几乎占有了广州黄埔、香港及九龙所有大型船坞。但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香港、九龙又先後出现了八家船坞与之竞争,面对新的形势,黄埔船坞积极改变投资策略,决定重点发展香港,将黄埔的柯拜船坞及其附属设施,以八万元价格售卖予两广总督刘坤一,所得资金在九龙红磡兴建一座现代化的船坞。1880年黄埔船坞合并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坞公司(Cosmopolitan Dock Co.),一跃而成为香港修船和船业的巨擘。1900年,黄埔船坞的规模已达到雇工4510人,其设施不仅能建设各式船舶,而且还为来港商船及远东海面的船提供各种修理服务。

二、大展拳脚

和记洋行在有逾百年悠久历史的老牌洋行中,本属三、四流的角色,但在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却迅速崛起,成为股市上光芒四射的明星,而触发这一革命性转变的就是香巷一位著名的英商祁德尊(Douglas Clague, 1917-1981)出生於非洲的罗德西亚南部,早期毕业於英国文岛的威廉王书院。1940年,他以炮兵军官的身份前来香港服役,翌年日本攻陷香港後成为阶下囚。1942年,祁德尊成功从深水步集中营逃脱,後在东江惠州担任前 方司今,并先後在印度、缅甸、泰国及中国等地服役。战事结束时.28岁的祁德尊已晋升上校,他先後获授军方十字勋章、OBE勋衔及CBE勋衔。

1947年,祁德尊从军队退役即重返香港,投身商界。同年,他加入了和记洋行董事局。 1954年,祈德尊出任和记洋行董事局主席。1963年,祁德尊向会德丰集团收购其属下的上市公司万国企业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td.)的控股权,并透过万国企业收购和记洋行股权。1965年,万国企业取得和记洋行全部股权,易名为和记国际有限公司(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td.),由祁德尊出任主席。自此,和记与会德 丰分道扬镳,自立门户。

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和记洋行进入了急剧膨胀的新时期。祁德尊利用部分投资者看好洋 行股前景的心理,透过发行新股展开连串的收购活动。1960年和记先後收购了屈臣氏、 德惠宝祥行,及泰和洋行等三家历央悠久的进出口商行,这三家商行与和记洋行构成了和记集团拓展进出口贸易以及批发零售商业的核心。到六十年代中後期,和记国际已在众多的洋行中脱颖而出,旗下拥有的附属及联营公司已起过50家。

1967年,香港政局动汤,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物业,移居海外,但和记国际的收购步伐并未因此而停止。1969年,和记国际透过发行优先股集资7.200万港元,收购了著名的黄埔船坞30%的股权。这是和记国际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日後和记黄埔发展的坚实基础。

和记国际收购黄埔船坞後,即重整该公司业务并推向多元化发展。同年,黄埔船坞在红 磡兴建一座货柜码头,开始了货柜运输业的发展,又与华资地产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产 有限公司,发展黄埔船坞内剩馀土地。1970年,和记国际透过黄埔船坞,收购港岛的大型货仓集团均益有限公司,黄埔船坞和均益仓这两家公司在九龙和港岛均拥有大量廉价地皮,令和记国际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地主。

1973年,黄埔船坞将船坞和船舶修理等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成立香港联合船坞有限公司,在青衣岛投资与建新型船坞。黄埔船坞则加强地产及货柜运输业的发展。1974年, 黄埔船坞与均益仓联合成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投资与建葵涌四号货柜码头, 其後又收购了原日资公司经营的葵涌二号货柜码头,逐渐发展成香港最大的货柜码头经营集团。

1970年和1971年,和记国际又相继成立了和宝有限公司及和记地产有限公司,并将它们 上市,进一步壮大和记集团的声势。和宝公司成为和记集团内业务范围最广泛的上市公 司,它的主要附属企业是德惠宝洋行,其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商务、机 械、汽车销售和建筑材料供应等等。和宝上市後业务发展迅速,在1973年股市高潮之际 成为光芒四射的新星。同年,和宝旗下的附属公司至少达35家,纯利创下1,700万港元 的高纪录。此外,和记国际还先後收购了安达臣集团、大亚石业、海港工程、会德丰纺 织等公司。

三、盛极而衰

1972年至1973年香港股市狂潮期间,和记集团系的上市公司成为最抢手的热门股票之 一。1973年3月,和记国际的市值高达72.43亿港元,该年度纯利达到1.36亿港元,一度 威胁到当时怡和洋行的地位。到1975年,和记国际已发展成拥有360多家附属及联系公 司的庞大企业集团。当时,祁德尊成为香港商界炙手可热的红人,他先後出任立法局议 员、行政局非官守议员,1970年更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副主席。

无疑,祁德尊为和记黄埔日後大展宏图奠下了第一块基石。在祁德尊的主持下,和记国际成为当时香港成长最快的上市公司。可是,祁德尊对股市的走势判断错误,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又或许他过於雄心勃勃,攻伐过度,未能及时在股市高峰期巩固已取得的成绩。1973年3月,香港股市从恒生指数1,774点的历史性高位回落,股市热潮开始冷却。 当时,和记国际并未停止扩张步伐,仍然大量借货作投资活动,尤其是借人瑞士法郎, 埋下了日後危机的导火线。

1974年,和记集团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价已大幅贬值,但和记并没有将这种情况反映在账目上,反而利用卖地收益以及都城地产上市所筹集的资金维持纯利并作派息用途,这是相当冒进的策略,期望股市回升渡过难关。可惜,股市进一步下泻,到同年12月10日 恒生指数已跌至150点低位。和记国际受到系内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贬值及瑞士法郎大 幅升值的双重打击,财政困难迅速表面化。当时,和记国际在海外的投资,包括英国、 澳洲及东南亚等地均表现欠佳,尤其是在印尼的业务,遇上全球石油危机,产生约1亿 港元的坏账,消息传来,投资者大量抛售和记国际的股票,到1974年底,和记国际股价 已从1973年3月股市高峰期的每股44元跌至1.18元,整间公司市值已跌至3.4亿港元,相 当於1973年全盛时期的4.7%。1974年至1975年度,和记国际亏损1.29亿港元。当时,和记国际已陷人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有关公司倒闭的传言满天飞。

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1.75亿港元,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和记国际的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经要 求和记国际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结果,和记国际董事局重组,祁德尊黯然去职。当时,汇丰银行曾承诺,一旦和记国际,恢复赢利,汇丰银行将在适当时候出售和记国际,这就埋下了日后李嘉诚入主和记的伏线。

四、脱胎换骨

1975年11月,汇丰银行邀请被誉为「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 Wyllie, 1932)加 入和记国际董事局,出任副主席兼行政总裁,订明一旦和记恢复赢利,韦理可享有和记 国际2.5%纯利。自此,和记国际进入韦利时代。韦理原籍英国苏格兰,1932年在澳大利亚出生,早年曾做过伐木工人和学徒,1951年离开澳大利亚到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经销公司华纳兄弟有限公司工作,从工程师晋升为经理,并成为略有名气的业馀赛车手。

1964年韦利应邀前来香港,主持夏巴汽车公司,三年後成功将该公司发展成庞大企业集团。1973年再应邀接管濒临破产的信昌企业,使该公司转亏为盈。自此,韦理在香港企业界崭露头角,成为「企业奇才」。和记国际陷人财政危机时,韦理曾有意收购和记的其中两家联营公司,并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汇丰银行的副主席沈弼。沈弼向他透露,汇 丰不想看见和记倒闭,准备资助其渡过难关,并属意由韦理出任和记国际的行政总裁。

韦理上任三周后,即召集集团全部145名高级行政人员开会,向他们说明和记国际集团所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症结,以及对策。随后,韦理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制止附属公司的亏蚀,同时加强总公司与附属机构的沟通,进而加强各公司的管理;其次是强化集团的财政基础。为此,韦理决定将亏损及盈利较低的公司出售或解散。当时,和记集团属下共有315家公 司,大部份都处於亏蚀状态,其中最严重的是印尼和新加坡的投资,其他大部份海外公司亦情况欠佳。1976年,韦理前後解散或出售了107家公司,到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 并时,仅剩下180家公司。韦理又著手减少集团的短线投资,曾有一个时期集团内的短线投资高达5.25亿港元。当出售集团的短线投资时,适逢1976年3月股市壮旺,恒生指数回升至456点水平,韦理趁机抛售一批股票,并将所得1亿港元现金增购屈臣氏和黄埔船坞这两家潜质优厚的公司股权,使这两家联营公司转化为附属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记集团内部管理层的改组已大致完成,主要的亏蚀已全部制止。1976年和记集团 获得1.07亿港元的综合溢利,并恢复向股东派息。

尽管如此,和记集团的基础并未稳固,当时公司仍有短期负债7.6亿港元、长期债务5.7 亿港元,集团的组织仍未清晰。根据韦理的分析,他认为黄埔船坞的业务范围不太广, 只有货柜码头、交通运输、地产、制造业和船舶修理业等,这些业务的发展馀地有限。 但黄埔船坞拥有极大数量的土地,可为公司带来巨额的现金收益。不过,黄埔船坞在其他业务方面却缺乏专门人才,尤其在贸易方面,可说全无经验。而和记的业务极其广 泛,它所拥有的最大资产就是人才,这刚好弥补黄埔的不足,能协助黄埔将土地发展带 来的资金加以适当连用。因此,韦理决定将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并,1977年12月21 日,和记国际董事局批准了韦理的建议,1978年1月3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Hutchison Whampao Ltd.)正式成立并取代和记国际的上市地位。

和记与黄埔的合并,令和记黄埔在英资四大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和记在贸易方面的稳固基础、优秀管理人才,加上黄埔地产发展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和黄集团已迅速恢复 稳健的基础,成为香港业务最庞大、最广泛的企业集团之一。这时,和黄集团共辖有8家上市公司,包括和记黄埔、和宝、屈臣氏、和记地产、都城地产、均益仓、安达臣大 亚以及海港工程,其所经营的业务遍及进出口贸易、批发零售商业、商务、货柜运输、 船坞、货仓和交通运输、地产、石矿业、建筑业,以及投资业务。

五、华洋易手

七十年後期,羽翼渐丰、雄心勃勃的华资财阀开始觊觎英资公司的控制权,正面挑战英资财团至高无上的权势。1979年,和记黄埔被华商李嘉诚收购,李嘉诚成为入主英资四大行的第一位华人。自此,英资财团在香港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渐渐被打破。

1977年,李嘉诚小试牛刀,以2.3亿港元收购美资的永高公司,开创了香港华资公司吞并外资企业的先河。随后李嘉诚先后出手了九龙仓、青洲英坭的收购。

1979年,李嘉诚将他的目标转向作为英资 四行之一的和记黄埔。当时,和黄是汇丰银行的属下公司,李嘉诚为此秘密与汇丰银行接触,据说得到的答覆是:只要条件适合,汇丰银行有意在适当时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记黄埔普通股。

在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李嘉诚与汇丰银行展开收购和黄股份的洽谈事宜。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终於就收购和黄股份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完成了这宗被《远东经济评论》指为「使李嘉诚直上云霄的一宗交易」。首家英资大行落人华人手中,这一日,对於香港的资本财团发展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宣布,长实刚与汇丰银行达成一项 协议,以每股7.1元价格,收购汇丰银行手上全部共9,000万股和黄普通股,约占和黄全部已发行股份的22.4%,成为和黄大股东。根据协议,长江实业仅须立即支付总售价 6.39亿港元的20%,馀数可延迟支付,为期最多两年,不过须在1981年3月24日之前支付不少於馀数的一半。换言之,长实以极优惠的条件收购了和黄。

李嘉诚从汇丰购得和黄股份后不久,即於同年10月15日出任和黄董事局执行董事。经过一年的收集,1980年底,长江实业持有和黄的股权已增加到41.7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董事局主席(韦理则於1982年辞去和黄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总裁之职), 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这是香港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其深远意义在若干年後才逐渐显露出来。

其后将和黄下属的上市公司,包括和记地产、均益仓、屈臣氏、 和宝、安达臣大亚等私有化,又将亏损累累的海港工程售予罗康瑞的瑞安集团,令和黄的业绩大幅改善。综合纯利从1980年的4.11亿港元急增到1983年的11.67亿港元,和黄的市值也从1980年初的38.7亿港元大幅增加到1984年底的98.5亿港元,成为仅次於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的第三大上市公司。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