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指标的分类标准

2023年12月13日10:09:3093

财务指标,一般由数据组合而成,比如最为常见存货周转率、即是由存货与主营业务成本组合而成;再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则是由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组合而成。为什么把这两个会计科目组合在一起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详细阐述。

财务指标按照传统的分类,一般是按能力进行划分,比如划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和运营能力指标。分类首先要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一样。当然,同一类之中,为什么最终是这样分类的,可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一般都会形成共识。

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这不仅仅是记忆的需要,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需要,进行分类之后,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分类最开始是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者居多。严格来说,任何分类如果其超过了三个以上,其实都可以按照某个标准将其中的两个进行合并。

举例来说,比如我们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进行分类,在规范条例中提及了五大类,即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及内部审计。这样的分类似乎并不体现什么规律,但是我们其实还是可以有作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考虑。比如内部环境因素,如果是一分为二,我们可以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无形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其他都是有形的,这是二分法。而如果是三分法,我们可以分成结构因素、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而结构因素可以再分成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内部审计,正好体现级次逐级递减。

根据以上这个原则,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现实当中比较常见的按能力划分的财务指标分类。四个能力指标,虽然都叫能力,但是其实它们在能力上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比如企业盈利的形成,主要在于企业经营的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经营能力本身是不可以游离于盈利能力之外的,也即经营能力只能是一个子能力。那么,成长能力呢?

从报表的分类来看,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是最为全面与综合的报表,但是显然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已经挤身三大报表之列,如果从报表的对应来看,企业的财务指标也应该只有三大类,即偿债能力对应的资产负债表,盈利能力对应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呢?成长能力,似乎很难对应得上。

但是从报表体系来看,资产负债表是主表,其他报表其实都可以看成是其附表,因为利润表可以看成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详细解释,现金流量表可以看成是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这一项目的详细解释。所以,从能力来看,是不是也应该组成一主两辅的格局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我们将在下文分析中进行解决。

不过,一般来说财务指标的形成,要么是报表内项目的重组,要么是报表与报表之间的重组,比如资产负债表内形成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再比如利润表内形成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等。当然还有报表与报表项目组合形成的指标,比如权益报酬率、收入预收比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此标准分成表内财务指标与表间财务指标,前者就是表内财务指标,后者就是表间财务指标。

而从能力标准来看,只能分成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至于成长能力与运营能力应该是属于隐藏在前两个能力之下的。盈利能力是一个更为包容的能力,成长性最终会形成盈利,不能带来盈利的成长都是伪成长,不是真正的成长,这样成长性可以看成是盈利性的一极。运营能力也构成盈利能力的基础,运营能力强大,盈利能力才好。这样这四大能力,传统的教科书中的划分是需要进行重构的。

我们来问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盈利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从报表来看,似乎就是企业有收入,扣除成本之后若有剩余便会有盈利,但是收入的增加要来源于成长,而成本的降低主要来源于运营,这样盈利能力的形成就很明显是由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所带来的。

偿债能力对于盈利能力有影响吗?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看,是盈利能力最终会对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但是偿债能力是基础性的,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基本的偿债能力,企业就不可能形成信用基础,最终盈利也成了水中捞月。而盈利能力的增强将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的偿债能力。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盈利能力才是有意义的,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可以把公司净利润的指标作为公司所赚取现金流的委托变量,而公司的价值最终是由公司所赚取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值来确定的,虽然这里面涉及到未来现金流的估计,以及折现率的选择问题,但是核心问题是要根据其现有的赚取现金流去推断未来的现金流,现金流可以由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指示,但是这里面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折旧的加回,因为算企业的净利润需要考虑扣除折旧费。因而,一般来说,公司的净利润会比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更小,但是扣除折旧后的净利润显然更能代表企业的盈利水平,毕竟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入也是需要考虑其投资回报的问题。

从费雪的利息理论来看,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企业所有资源投入都需要花钱,而花钱都有机会成本的问题,也即资金的利息是需要考虑的,如果企业的净利润率始终低于其资金获取的平均利率,企业最终不会赚钱,而且亏损会不断地加大,除了运气上的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增长与净利幻像,最终如果企业不能在成本控制以及收入扩张上下功夫,等到风口过去,顺周期结束,最终必然是无法收拾的结果与局面,贾跃亭的乐视如此,许家印的恒大也是如此。陷入到不断只能通过借高利率的钱去维持烧钱的格局,或者是通过不断借钱来给股东发红利,这种红利显然是无法继续,无法持久的。这背后其实还是庞氏骗局的套路。曾经有过针对贾跃亭是不是在实施庞氏骗局的争论,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从本源的实质意义上来看,结果是一样的,只要是企业创造的收益率无法真正覆盖其总的资金获取利率水平(即资本成本),最终一定如庞氏骗局一样,企业无法持续经营,资金链最终会断裂,企业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破产。

不过,从资金的获取角度来看,因为存在股权与债权的不同合约安排,这两类资金成本是不一样的,前者看起来似乎是不用付息的,后者的付息则是相对刚性的。只不过股权背后的代价一方面是体现在公司需要给股东分红,另一方面股东要求公司在市值增加上给予回报,企业所赚取的剩余回报部分,会在估值上体现出来,最终体现在公司股价的上涨上,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虽然其难以直接显示股价,但是,事实上公司的价值依然会从某个角度表现出来,比如华为,虽然其没有上市,但是其虚拟股权的价值最终会在内部交易价中体现出来,而且,对于华为来说,其每年的股票分红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薪酬收入,特别是对于华为公司的高管这一层来说,其年终分红所得基本上超过了平时的薪酬。

如果公司能一直保持高速成长,其股权价值将会越来越值钱,这对于最初成为公司股东并且一直持有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其回报率可以用逆天来形容,但是其背后的原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这些投入于新兴行业的资金,最终也只会取得一个一般平均意义上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背后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基于股权的资金投入,我们往往很难算出其资金使用成本,算成是无息的当然不对,但是用分红率来体现也不完整,但是在资金市场均衡的条件下,企业凭借其信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年平均利率水平,应该可以看成是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也即利息率的指针,如果这个利息率足够低,企业的盈利才会更有保证。而企业如果是高利率获取资金,也就逼着企业需要将钱投入收益率更高的项目,但是收益率更高的项目,其最终风险也必然增加,收益率越高,其风险性越大,这是必然,如果风险与报酬之间是不均衡的,那一定是存在着哪个局限条件有差异。比如巴菲特获取超额回报的背后是其投资知识的租值体现。所以,企业的核心经营逻辑之一便是低成本,这个低成本最终要以更低的资金获取成本体现出来。

而公司要一直保持较低的融资成本,其信用等级要保持优质,同时其真实的资产负债率要保持较低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公司不能通过推高杠杆来增加股东回报率,这是一个矛盾。如果对于一家低杠杆的企业,其要能保持较高的销售净利率以及较高的资产周转率,才能推高股东权益报酬率(即ROE),这样的企业的ROE水平就是较为扎实的。而如果公司的ROE主要通过加杠杆来实现的,这种投资回报率就是比较难以持续的,因为高杠杆,特别是纯粹的高杠杆,即完全是通过多借款,借款利率较高的资金来实现的高收益,是不可能永久持续的。

这里再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于财务指标来说,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看起来了互相独立的两个能力,但是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的企业运用杠杆的多与少,高与低,都必然影响到盈利的高与低以及盈利的稳定性,总体来讲,杠杆越高,收益率越高,但是稳定性越差,偿债能力自然也就变差了。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基础,其背后的关键在于要把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平均资金利率算出来,要把通过股权获取资金的成本也算进去,这一点比较难,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上面的论述提供一些门道。在我们算清一家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之后,再把其平均的净利润率算出来,就可以算出公司的股东最终回报率。这是由偿债能力所支撑的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路径,也是从最为简单的层面来处理财务指标所能反映的两项能力的综合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