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2022年报印象:规模优势下的成长惯性能否保持?

2023年6月5日21:23:17121

一、关键数据

净资产收益率(加权ROE)20.62%,同比14.05%,提高6.57个百分点;

收入393.55亿,同比229.02亿,增长71.84%;

净利润88.14亿,同比50.97亿,增长72.91%;

扣非净利润82.60亿,同比40.64亿,增长103.27%;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6.16亿,同比45.89亿,增长131.32%;

净利润含金120.44%;

总资产646.90亿,同比551.27亿,增长17.35%;

净资产465.90亿,同比384.91亿,增长21.04%。

毛利率37.30%,同比36.28%,提高1.02个百分点;

净利率22.62%,同比22.43%,提高0.19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7.32亿,同比6.99亿,增长4.67%;

销售费用率1.86%,同比3.05%,下降1.19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28.26亿,同比22.03亿,增长28.44%;

管理费用率7.18%,同比9.62%,下降2.44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16.14亿,同比9.42亿,增长71.29%。

 

研发情况

1、研发费用16.14亿,占综合收入比为4.10%;

2、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为零。

收入构成

化学业务:收入288.50亿,同比140.87亿,增长104.79%;

测试业务:收入57.19亿,同比45.25亿,增长26.38%;

生物学业务:收入24.75亿,同比19.85亿,增长24.69%;

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13.08亿,同比10.26亿,增长27.44%;

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9.70亿,同比12.51亿,增长-22.49%。

成本分析(主营业务)

直接人工,占比34.67%

原材料成本,占比45.22%;

间接费用,占比20.11%。

高管薪酬:

李革,董事长、执行董事、总裁(首席执行官),年薪酬4196.90万;

胡正国,执行董事,副董事长,全球首席投资官,年薪酬1054.63万;

高管合计,1.001亿,占2022年全年净利润(88.14亿)的1.14%。

资产负债:

货币资金79.85亿,比期初82.39亿,减少2.54亿;

固定资产141.71亿,比期初85.54亿,增加56.17亿;

在建工程74.73亿,比期初57.72亿,增加17.21亿;

固定资产+在建,合计216.44亿,占总资产比为33.46%

点评:公司略有点重资产公司的味道。

短期借款38.74亿,比期初22.61亿,增加16.13亿;

合同负债24.97亿,比期初29.86亿,减少4.89亿;

长期借款2.79亿,期初为零;

应付债券5.02亿,比期初6.07亿,减少1.05亿;

分红情况: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以2022年度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8.9266元(含税)(以目前公司总股本测算,共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2,644,137,750.80元(含税))。

二、基本面信息

1、收入增长

2022年,公司新增客户超过1400 家,活跃客户数量超过5950 家,全球各地的客户对公司的服务需求保持十分强劲的增长。

公司来自美国客户收入人民币258.84亿元,同比增长113%

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人民币75.26亿元,同比增长30%;

来自欧洲客户收入人民币44.32亿元,同比增长19%;

来自其他地区客户收入人民币15.12 亿元,同比增长 23%。

公司不断拓展新客户,并得益于公司独特的 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 和 CTDMO(合同测试、研发与生产)业务模式以及全球“长尾客户”战略,客户渗透率继续提高,来自于全球前20 大制药企业收入人民币184.21 亿元,同比增长 174%;来自于全球其他客户收入人民币209.34 亿元,同比增长30%。

公司横跨药物开发价值链的独特定位,使得公司能够“跟随客户”、“跟随分子”,并实现更大的协同效应。使用公司多个业务部门服务的客户贡献收入人民币367.36 亿元,同比增长87%。

2、主要业务

公司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均设有运营基地。公司通过独特的“CRDMO”和“CTDMO”业务模式,不断降低研发门槛,助力客户提升研发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的治疗方案,服务范围涵盖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生物学研究、临床前测试和临床试验研发、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测试和生产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球 32 个营运基地和分支机构,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超过5950家活跃客户提供服务。公司不断优化和发掘跨板块间的业务协同性以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 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和 CTDMO(合同测试、研发与生产)业务模式,并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从药物发现、开发到生产的服务需求。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44361名员工,其中13281 名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1407名获得博士或同等学位。

3、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球领先的“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

公司是行业中极少数在新药研发全产业链均具备服务能力的开放式新药研发服务平台,有望全面受益于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无论是在服务的技术深度还是覆盖广度方面都能满足客户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公司顺应新药研发项目从早期开始向后期不断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客户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从“跟随项目发展”到“跟随药物分子发展”,不断扩大服务。

(2) 发挥行业领先优势,持续跟踪前沿科学技术,赋能创新。公司致力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赋能医药研发创新,帮助客户将新药从概念变为现实。公司的服务能力和规模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有助于让公司更好地预测行业未来的科技发展及新兴研发趋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3)基于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及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挖掘,通过加强能力和规模的建设,完善赋能平台。

公司经过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能力和规模的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合全药业陆续投产用于 GMP 生产的常州三期,包括一个研发中心和五个生产车间。2022 年 7 月,常州基地的又一全新寡核苷酸及多肽生产大楼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大规模生产能力,将更好地满足全球合作伙伴在寡核苷酸及多肽药物开发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无锡基地无菌脂质纳米颗粒制剂平台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全球 CRDMO 平台能力;首个高活口服制剂生产车间也于 9 月在无锡基地正式投产;同时,位于武汉的华中总部基地落成,持续扩大药物发现服务的产能。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于报告期内宣布了新加坡基地的建设计划,在美国特拉华州米德尔敦的新生产基地也正式动工,未来将更好地满足全球合作伙伴的需求。

(4)庞大、忠诚且不断扩大的客户群,构建医药健康领域的生态圈。公司拥有庞大、多样且忠诚的客户群。2022 年,公司新增客户超过 1,400 家,合计为来自全球30 多个国家的超过 5,950 家活跃客户提供服务,覆盖所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报告期内,全球前 20 大制药企业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约46.8%

4、未来格局和趋势

大型制药企业外包比例提升、中小型制药公司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医药研发生产服务行业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创新药物研发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行业特点。在研发回报率低与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下,大型制药企业有望更多地通过外部研发服务机构推进研发项目,提高研发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包括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虚拟公司和个人创业者在内的小型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医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这些中小型制药公司没有时间或足够资本自行建设其研发项目所需的实验室和生产设施,却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研发项目所需的多项不同服务,因而会寻求研发和生产的外包服务,尤其是“一体化、端到端”的研发服务,满足其由概念验证到产品上市的研发服务需求。

根据2022年7月最新的 Frost&Sullivan 报告预测,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 2022 年的 2,437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3,288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7.8%。

根据Frost&Sullivan 报告预测,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 2022 年的 327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52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12.8%。

根据Frost&Sullivan 报告预测,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将由2022年的42.6%提升至2026年的 52.2%,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将由2022年的46.5%提升至 2026 年的 55.0%。同时报告预测,由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公司提供的全球外包服务的市场(不包括大分子CDMO)规模将由2022年的1312亿人民币增长到 2026 年的3368亿人民币,年平均增幅约26.6%。

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公司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通过赋能全球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公司,公司致力于推动新药研发进程,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方案。本着以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公司通过高性价比和高效的研发服务,助力客户提升研发效率,让更多的新药、好药早日问世,造福全球病患。

三、2023年第一季度

收入89.64亿,增长5.77%;

净利润21.68亿,增长31.97%;

扣非净利润18.69亿,增长9.0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0.27亿,增长508.55%;

毛利率39.89%,同比35.79%,提高4.1个百分点;

净利率24.38%,同比19.54%,提高4.84个百分点。

点评:一季度增长放缓,股价也进而受到打压。

四、总体印象

1、虽然该公司的业务看起来很专业,但说穿了就是医药企业研发的外包服务商。有观点认为,此种企业类似于“卖铲子”的商业模式,若从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的特点看,确实有些类似“卖铲子”的味道。

2、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特别是还要面对着国外同类优秀企业的竞争,因此,此种企业其护城河在于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客户的黏性(这一点很重要)。市场往往就像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所以“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发生作用。因此,投资于药明康德的根本逻辑是其规模优势下的成长惯性(类似于芒格所说的冲浪模型)。我个人认为,行业的红利有望让公司这种成长惯性持续很长时间。

3、当下其市值1961亿,按2022年扣非净利润82.60亿计算,对应市盈率23.74倍。单纯地看市盈率,股价进入合理区间,但是为什么市场给予其相对较低的市盈率估值呢?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投资人应该从中进一步思考。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其长期市盈率估值至少不应该高于一些优秀的创新药企。

4、药明一直是自己的长期观察股,本人并未持有,以上观点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2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