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复材是全产业链布局,既做军品也做民品。
军品领域,光威率先打破技术壁垒
军用碳纤维是小丝束碳纤维,十多年来美、日一直对我国进行小丝束碳纤维的技术封锁。
光威F材率先研发出了T300型碳纤维,实现了我国军用碳纤维的自主生产。
军方的采购模式一直比较稳健,通过与上游企业签订大单的方式,锁定材料。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2024 |
---|---|---|---|---|
7.4亿元 | 9.3亿元 | 10亿元 | 11亿元 | 20亿元 |
这是光威近几年的军方订单,订单金额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2021年达到了11亿元。
重点是,2022年签订了一个为期两年半的合同,金额只有20亿元。平均下来每年的订单量是8亿元,明显比2021年的11亿元少了很多。
与此相反的是中简K技,同样签订了20亿元的军方订单,但是中简的合同期限是两年,也就是每年有10亿元的军方收入,已经超出光威F材的订单额。
要知道中简K技2020年的军方订单额只有2.6亿元,3年的时间,订单额增长了4倍。
光威F材在订单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将被替代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停滞。
现在,光威向军方供应的材料仍是T300型碳纤维,中简K技在2012年开始就已经向军方供应T700型碳纤维。T700型碳纤维比T300的抗拉强度要高出40%,耐弯曲性高出50%,性能远远超出T300。
从现有的军用碳纤维型号来看,光威F材在军工方面已经被中简K技超越。
可见,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先发优势并不是绝对优势,强大的科研实力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中简K技在碳纤维领域有两大科研博士,光威的研发能力,相比来说还是弱了一些。
军用级碳纤维的认证难度非常大,光威F材要想拿出与T700型材料不相上下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科研压力。
民品领域,光威有大客户认证
在民品中,光威有风电大厂“维斯塔斯”的认证,是不是就天然具有优势?
光威F材现在有很大一部分风电用碳梁业务, 下游客户是风电大厂“维斯塔斯”。
在2021年的收入中,碳梁业务占比达到了31%。
并且,碳梁业务在光威F材近几年的收入中,是增长最快的一部分。
碳梁业务与军品不同,碳梁需要的是大丝束碳纤维。
光威的碳梁业务虽然发展最快,但是碳梁业务用碳纤维长期以来都是依靠进口,因为国外的大丝束碳纤维更便宜。
光威2021年的年报已经披露,其中碳梁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5%。
占比31%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5%,显然碳梁业务在拖累光威F材的整体表现。
既然成长性最高的业务利润空间很小,那么自主生产原材料——大丝束碳纤维,是不是光威F材在民品领域的可优化路径?
这就要看实现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化,会不会带来竞争优势。实现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替代,会不会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判断:
一、技术上有没有封锁限制
一个企业能够突破严格的技术封锁,就能超出同行业竞争者一大截。
在技术封锁方面,大丝束碳纤维还是相对松一些。
国外一直对我国的小丝束碳纤维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而工业领域用的大丝束碳纤维,国外主要是用低价打压的方式,限制国内生产,并没有进出口限制。
所以大丝束碳纤维没有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现在国内已经有企业生产出大丝束碳纤维,如上海石化、吉林碳谷等企业,光威F材也已经着手进行大丝束碳纤维的产能布局,“内蒙古包头项目”是主要生产大丝束碳纤维的。
2022年光威F材大丝束的落地产能是4000吨,上海石化2022年会有6000吨的大丝束产能。
显然,大丝束碳纤维宽松的技术壁垒,并没有为光威F材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只能说整个行业是在有序竞争。
二、产品有没有性能优势
国产替代产品的性能越好,下游客户更愿意接受,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大丝束碳纤维与国外的产品相比,质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不会为下游客户带来明显的认可度。
有性能优势的国产替代,是做碳碳热场的金博G份。
碳碳热场目前用于太阳能硅片的拉晶环节,在我国还没有将碳碳材料用于拉晶环节前,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石墨材料。
但是石墨材料的进口成本越来越高,促使我国自行进行热场材料的开发。
经过多方努力,证明碳碳热场材料的性能更好。
碳碳材料的抗压性比石墨材料要高出3倍,导热系数低80%,能够降低热量的损失,提高拉晶的效率,同时节省电费。
由于碳基复合材料突出的性能优势,近几年在热场中碳碳材料对石墨材料的替代性越来越高。从2010年的不足10%,到2020年已经有50%以上的光伏热场用碳碳材料。
三、产品具不具备价格优势
价格优势是性能优势上的附加品,质量差不多的两个产品,人们自然更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一方。
我国产出的大丝束碳纤维质量与国外差不多,但是价格要高出20%,国外大丝束碳纤维取得了明显的价格优势。
行业现状就是,生产低成本的大丝束碳纤维和高级别的小丝束碳纤维一样,都有技术难度。
光威F材要想做出更有优势的产品,还要找到一条降本增效的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替代。
总结
好的国产替代,要么是突破了技术壁垒,要么就是产品性能更优异,要么是价格更便宜。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替代,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条件说出它的优势在哪里。
分析完光威F材,我觉得它在军品和民品业务上,都差点意思。
我们对股票买入和卖出的判断,与分析“光威F材”一样;应该先问问自己这只股的业务行不行、强不强?
如果一只股从各方面都找不出它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说明我们不必着急买入。
如果一只股随市场行情一直跌,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只要它的产品还有竞争优势,它就有上涨的潜力。
长时间下跌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非常大,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中,还能坚守正确的原则和信仰很难。
残酷的市场会淘汰大部分弱者,只有少数人获得了胜利,就是因为做难且正确的事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