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的成本究竟是什么(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2025年8月12日10:25:1921

今天,我们来掰开揉碎聊聊成本这个话题。

很多人可能会说,成本不就是买入价吗?这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哈哈,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反而要仔细看看今天的文章。

买入价格本质上是沉没成本,当你买入的那一刻,这个就锁死了。从理性的角度,我们不应该盯着那个已经锁死的买入价格看,因为投资要永远面向未来,去看未来什么东西有更高的上涨潜力,而不是盯着过去的那个所谓“成本价”。

1、机会成本

我举个例子,假设现在你10块钱每股买了一个股票,你觉得它能涨15,结果你很倒霉,买了之后股价跌到了7.5,但你依然觉得它能涨到15块钱。然而,同时你又发现了另一个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这个机会可以让你100%稳赚3倍收益。

假设你现在没有其他的钱去投资那个难得的投资机会,请问,你的理性选择是什么?

当然是把现在所持有的股票卖掉,去参与那个稳赚三倍收益的投资机会。如果你认可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这个投资决策,跟你之前买股票赚钱赔钱,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钱放在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上,仅此而已。

到这里,我们再正式聊聊到底什么是成本,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其实说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机会成本才是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虽然道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实际在投资和生活中,我们想要完全抛弃掉沉没成本,只对比机会成本,还是挺难的,说实话,包括我自己,也无法完全脱离沉没成本的桎梏,因为这确实违背人性。

2、沉没成本

我举几个例子:

1、小黄喜欢投资,之前精挑细选选中了某个股票,结果持有了一段时间,股票没赚钱反而还亏了点,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家企业刚换了董事长,原来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董事长去世了,换上来的新董事长是原来董事长的儿子,没什么企业管理经验,完全是新人一个,不过之前企业的核心骨干们倒是都还在,这一点能稍微缓解一下担心。但同时,小黄又发现了另一个优质企业,这家企业从商业模式、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和管理层等各个方面都比自己持有的企业更好一些。但小黄纠结半天,最后决定再等一等,打算等自己的股票回本之后,再把股票切换到那个商业模式更好的企业,因为他觉得,自己所投企业董事长虽然换了,对企业会有一定冲击,但还没糟糕到必须要割肉的时候,万一后面回本了,到时候再进行投资切换,心理感受要好很多。

2、小王带着女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十分钟之后,发现电影是个大烂片,但电影票没法退票了,怎么办呢?他俩商量了一下,还是继续看完吧,毕竟挣钱也不容易,两张电影票钱相当于一个人一天工资呢,钱都花出去了,怎么也得把电影看完。

3、小吴做房产中介做了很多年,最近这两年明显感觉房地产市场遇冷严重,他的业绩和收入都出现了一定下滑,他想要切换到其他行业,但是他仔细又一想,换到其他行业得重新开始,而自己房产中介干了这么多年,已经为这个行业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去重新切换行业,很多东西又得重新开始学,要不还是算了,继续在房产中介里坚持坚持吧。

怎么样?这三个案例是不是熟悉呢?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三个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在做决策时,都盯着过去已经付出的东西,而没有着眼于未来究竟哪种决策能够让自己收益最大化。

其实,说实话,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改变决策可能确实会有很高的迁移成本,所以只考虑机会成本确实并不全面。比如,你现在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租房成本,但即使你判断未来房价会跌,甚至会大跌,想做出卖出自有住房而改为租房住的决策,考虑的东西也绝不仅仅是租房比持有房产划算这一个因素,还有卖房的成本、搜寻新房成本、搬家成本、装修成本、未来房租到期无法续期重新搬家的成本,等等。这还只是经济成本,还有说服家人、搜寻房子、与房东谈判等需要占用很多时间精力,这些非经济成本也很重要。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形成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的习惯是,一动不如一静、少折腾。

这确实也没错,甚至算是生活智慧。但在投资决策中,因为大多数我们投资的基金、股票、债券、存款等等,转换成本其实非常低,你手机操作两下就可以完成投资品类的切换,那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还是遵循只要投资标的还可以,至少不是足够差,那就继续拿着,而不去拿我们手上的投资标的和新发现的投资机会进行对比,这种心态就很容易让我们错过投资机会。

3、错过也是过错

我们来看一个投资大师的例子:

这是2001年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的问答。

股东提问:芒格先生,你最近犯的商业错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错误?(笑声)

芒格:伯克希尔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是“疏忽”。它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财务数据里。它们是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我们把握住了大部分机会,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知道不少我们本该做却没做的事,那些都属于严重错误。股东们为我们这些错误付出了重大代价。

不过,很少有公司管理层会对机会成本做过多的思考或讨论。

巴菲特:可能是数十亿的机会。(笑声)

芒格:是的。我们一直这样错过。(笑声)

巴菲特: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在错过好机会的方面,甚至是做得越来越好了。(笑声)

芒格:我不想提及具体的公司,因为我们完全可能会在未来某个适当的时候,再次购买它们,而且有机会以我们想要的价格购买。但我必须说,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在公司的经营中,真正的成本是机会成本。这可是一大笔钱。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人卖给了我 300 股 Belridge 石油公司的股票。任何一个傻瓜都知道不可能亏钱,赚钱的可能性很大。我买了它。三天后那个人又给我打电话,要卖给我 1500 股。但这一次,我不得不卖掉一些东西,才能去买那些该死的 Belridge 石油。(于是我懒了,没买。)

如果你查一下,这个错误让我损失了 2 亿美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得不去出售一些东西,有点不太方便。伯克希尔也做过这种事情,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它。(笑声)

这里,我科普一下芒格提到的Belridge石油公司,1976年的时候,这个企业按照当时的股价,4倍市盈率,10%的股息率,现金充足没有任何负债,可以说是极佳的投资标的。

芒格一看投资机会这么好,有人要卖300股给他(当年交易可没有计算机,都是手工撮合),正好手上有闲钱就买了。但当那个人又要卖1500股时,他必须卖掉自己手上的其他股票才能买,而他并没有仔细去对比自己手上已有的股票和Belridge石油公司股票究竟哪个未来的预期收益更高,而是直接回绝了。

最终结果如何呢?答案是 Belridge 石油公司在一年半内就翻了35倍也正因为此,芒格对此事耿耿于怀,在2013年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还说:

这是个非常不理性的决定。我没欠钱,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也不会亏钱,以后也很难碰到这么稳赚的机会了。两年之内Belridge Oil公司被壳牌石油(Shell)约3700元一股收购。我因为心理学上失误,少赚了五百多万。这种错误学费很贵很贵。

连芒格这样的智者,都会犯这种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容易犯错了。

4、常见的成本偏误

下面我就梳理一下平时常见的成本偏误,你可以看看这些问题你有没有出现过(里面有一些说实话我也偶尔会犯,犯错很正常,千万别觉得丢脸,犯错不承认才丢脸):

1、买了某只股票/基金,持续盯着盈亏情况,一旦下跌就开始不断补仓,指望通过摊低成本的方式,更快地回本实现正收益。

2、持有某个股票/基金,这个股票/基金基本面出现了点问题,比如企业管理层出现内斗,或者基金经理更换成了更年轻、业绩更差的人,但看目前市场还处在低点,觉得未来整体市场有走牛的机会,所以决定继续持有等待牛市到来。

3、当出现股票/基金亏损时不舍得斩仓,哪怕又发现了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也要等自己的股票/基金回本之后再说。

我们来一一点评一下。

案例1:我并不反对补仓,其实,如果只是市场无厘头波动导致的股价下跌,补仓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因为越跌意味着此时买入未来的预期回报率越高。但如果你对投资标的长期上涨并没有那么十足的信心,或者投资标的基本面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恶化,那么盲目加仓摊低成本,就是绝对错误的行为。具体可以参考聊聊成本这个心魔

案例2:当我们发现所持股票/基金出现问题时,应该果断调仓。很多人说,如果目前浮亏比较多,且现在是市场低点呢?很简单啊,你可以换成指数基金。你要明白,你的机会成本不是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当你进行股票/基金投资时,永远可以把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或者中证A500)当做你的机会成本。你要持续思考,你所选择的投资标的,到底比指数强在哪里,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那就继续持有你当前的投资标的,如果没有,无论盈亏,切换到指数基金或者你认为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标的上,才是正确做法。

案例3:参考案例2。

当然,我知道,我们不是理性机器,在做决策时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受任何情绪、心态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在小仓位上,也不一定非要做那么精细的决策,适当地随心所欲也没什么问题。但在大仓位上,摒弃掉无法改变的沉没成本,定期审视一下自己手中的持仓,并与自己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是让自己财富保值增值的关键一步。

具体怎么操作呢?这里,我分享一个思想实验。

5、思想实验

你可以每隔半年或一年,想一想自己如果当前误操作,或者银行/券商系统出现BUG,自己所有的股票/基金等持仓被全部清仓换成了现金,假设卖出和买入都没有磨损成本,那么,你会如何进行操作?

你还会完全按照之前的比例,原封不动买回原有持仓吗?还是会进行比较大的投资调整?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投资决策呢?

通过这几个问题,会让你在投资决策时,摒弃掉自己目前的浮盈浮亏,只关注未来哪些投资标的上涨潜力更大。

我经常用这个思想实验审视自己的投资,效果不错,建议朋友们可以试试。

最后,段永平非常喜欢说一句话:错误的事情要立刻改正,再大的代价放在长期也都是最小的代价。这句话本质上也反映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决策出现失误时,应该立刻重新审视我们所有的潜在可选项,重新选择那个长期收益最高的选项。而如果一直在错误的事情上坚持,长期的代价会非常高。

今天,我们理清楚了我们的成本,下次,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何确立自己的买点和卖点,且听下回分解。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