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投资分析思路

2025年9月17日11:34:4018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保险公司的投资分析思路,上个月给大家讲过银行和证券的分析,今天讲保险的,刚好把这个三个非银金融行业讲完。

01,银行,证券,保险这三个行业呢。

其中最适合散户研究的是银行,因为银行的业务最简单,标准化程度最高,银行的核心业务就是放贷嘛,赚的是利息,核心的业务理解起来并不复杂。

证券的业务相对要难一点,但前面的分享也讲过了,证券公司的商业模式要差一点,而且股价走势偏投机一些,我是不太喜欢研究证券的。

保险行业的话,商业模式稍微略逊于银行,但也非常好,长期研究的价值很高,但保险的业务很难,是银行、证券、保险这三个行业中最难理解的。

那具体保险的业务难在哪里,如果我要长期跟踪保险公司,我们要如何去分析呢,这期的内容我就慢慢跟大家讲解。

02,我们研究公司,首先第一步,要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弄明白。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公司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框架。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家企业的作战地图,它清晰描述了企业如何运作,才能赚钱,才能持续发展,并战胜竞争对手。

保险这种产品呢,它最核心、最本质功能,是管理风险。是不是觉得听起来很晕,所以我说保险的业务难理解嘛,它会涉及到很多抽象的金融概念。

所以我用讲案例的方式,先跟大家讲一讲,保险公司市场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公司的产品服务是如何设计的,以及是怎么赚钱的。

03,我们先拿一个简单的保险产品举例子,就讲汽车的车损险。

现在汽车已经属于很普及的东西了,基本上大家买车的时候,都会同步买车损险,这个险种呢,应该属于大部分人都能接触到的险种,所以拿这个作为案例。

为什么大家会有汽车保险这项需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汽车是属于是很贵的东西。

一旦你开车撞了,不管撞坏什么,这损失我们可能都承担不起,只要我们开车出门,就一定会承担出车祸的风险。

那有人说我车技好,开车稳健不会出事的,那也只说,你出车祸的概率低,你开车不撞别人,但保不准别人撞你啊。

所以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事,就会让我们损失惨重,那这种低概率、高损失的风险,需要怎么防范呢,那保险这个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保险的设计原理,是运用概率论的理论,来分散和转移我们风险。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精密计算,对风险进行定价,是一种为客户提供经济损失补偿的金融机制。

我们可以向保险公司缴纳一笔钱,购买车损险,比如说现在20万的汽车,车损险应该是3000元左右。

这3000元,相当于向保险公司买了一个服务产品,作用是消除你出车祸的风险,如果在保险生效的一年中,你没出事故,那就花钱买平安了,那出车祸的风险自然是消除的。

但如果你过程中你撞车了,那保险公司会赔偿你的损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风险触发了,但造成的损失你不用承担,这也是一种风险的消除。

04,那为什么车险的费用是3000元呢,而不是2000元,或者4000元呢。

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切换到保险公司的视角去看了,因为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开车出门遇到车祸,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当开车出门的人数量足够多的时候,车祸这个小概率事件,就会变成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所以保险公司收取大家的保费,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我们从可以从中国平安的半年报中,找到这个业务数据,平安在25年上半年,车险保费收了1086亿。

然后在上半年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赔偿给大家的金额,就可以从这个1086亿的资金池里面出。

同期所有的车祸损失全部赔偿完,然后加上做这个业务所需要的费用,再加上合理利润,就刚好等于这个资金池的金额。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车险,综合成本率是95.5%,这样操作下来,就实现了车主的风险分散。

把原本需要一个人承担的巨大风险,分散给了所有购买车险的人,大家一起来承担这个风险,那这个风险的损失分摊到每个人,就是3000块钱的保费了。

所以这个3000元的保费,它是计算出来的,核心要素就是出车祸的概率,以及出车祸之后造成的损失,这两个数据放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都比较容易统计。

另外还要考虑市场竞争问题,因为卖车险的公司又不是只有你一家,所以这个价定定高了,你的车险就卖不掉,定低了成本兜不住。

经过长期磨合之后,这个保险的金额就基本确定了。

05,保险是先付费,出问题了再赔付,这个先后差异就会产生一个资金池。

这种先收了保费,还没支付出去的钱,叫做保险浮存金,保险公司肯定不会让这笔钱闲置,它会拿去投资,金融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是这样,资金既是他们的业绩,也是他们的经营工具。

银行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也有这个特征,我们普通储户存在银行的钱,是不是形成了一个资金池,然后银行拿这个资金池的钱,给大企业放贷去了。

大家如果熟悉巴菲特的话,都应该听过这个案例,巴菲特名下的伯克希尔,控股了多家大型保险公司。

那这些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就相当于一笔巨大的免息贷款,就相当于巴菲特给自己卓越的投资能力,上了一个非常高的杠杆。

保险公司通过这笔钱去投资,就能额外获得一份投资收益,甚至能弥补一些保险理赔可能造成的亏损。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比如说平安上半年收了1000亿的车险,但上半年天气异常,暴雨频发,结果车损赔付比往年多一点了,总共赔了1050亿出去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收了1000亿的保费之后,这钱没闲着,而是拿出去投资了。

然后今年投资行情比较好嘛,投资赚了60亿,那就把这多赔付的50亿弥补了,那这个保险的生意,就还是有赚头的。

06,所以我们通过车损险这个案例,就基本推演出了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

首先是客户基于自身的需要,产生了购买保险的需求,可以通过经纪人或者线上业务,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服务。

然后保险公司手上积累出来了一个资金池,这个资金池一边用于客户的保险赔付,一边用于做投资。

保险公司的收益就来源于这两点,一是收取客户的保费,然后扣除掉赔付的金额和配套的成本费用后,一般会剩余一点,这部分就是保险产品本身的利润。

另一个就是浮存金用于投资,赚取到的投资性收益,所以我们再看保险公司的财报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利润是怎么赚到的了。

保险公司的运营重点,一个持续做好的客户服务,把公司的保险续保率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样就有长期业绩保障。

然后持续加强保险设计能力和定价能力,服务上能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风险问题,保险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让公司获得较好的保险收益。

最后就是组建好的投资团队,保证公司的投资组合能稳定增长,并且为公司保险业务运营提供一定的流动性。

07,那了解了公司商业模式之后呢,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分析公司了。

我们都知道,要分析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首先要看的就是公司的业务增长情况,我们就以为中国平安这家公司为案例。

中国平安在2025年之前,它每个月都会发布业绩报告,告诉大家这个月公司各个险种卖了多少,我之前一直手工统计这个数据。

不过从2025年开始,就宣布停止发月报了,他们自己的意思是,每个月的保费波动比较大,免得这个波动影响股价,所以淡化短期数据,引导大家关注长期价值。

不过没什么关系,这个数据每个季度还是要公布的,不是特别影响投资分析,对于我们来说统计成本还小一点。

08,那我们还是可以一起看下,中国平安在2025年之前的统计数据,我直接把数据转化为图表了。

并且把月度保费数据,转化成了年度的滚动业绩,这样看的话,就非常直观了。

中国平安把自己的保险业务分为四大类。

保险行业的投资分析思路

其中业务大头是寿险,业务量占比达到了58%,其次是财险,我们刚刚拿出来举例子的车损险,就是财险的大头,财险的业务量占比是38%。

剩下的两个险种业务占比就比较小了,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健康险,这两个业务的占比,都只占总业务量的2%。

养老险主要是平安旗下的养老险公司在做,业务主要是企业年金,团体险,体量确实不是很大。

健康险现在看是规模不大,但我们从业绩趋势上能看出来,健康险的增速非常快,它是平安未来的核心增长引擎之一。

从这个业绩图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分析信息,比如说左上角的图表,是平安保费收入汇总图。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发现,中国平安在2024年的保费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而同期公司的股价是比较低迷的。

公司业绩数据明显提升,和股价出现了明显的走势背离,这通常被视为一个比较好的操作机会,这个关键特征,我在去年的作品分享中,应该讲过好几次了。

09,我们可以重点详细看下,中国平安寿险的业绩趋势。

因为寿险是核心业务,占比达到58%,财产险通常都是短期险种,收到的保费很快都赔付出去了。

而寿险是长期险种,所以收到的保费大部分都是保险浮存金,可以进入到投资环节,获取投资收益。

我先简单讲解一下寿险的设计,其实核心的规则和车损险是类似的,主要区别就是车损险是针对发生车祸的情况,保险会赔偿给你车祸带来的汽车损失。

而寿险是针对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寿险,如果我们的自己遇到意外,发生了重大的伤残或者身故,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赔偿。

这笔钱给到我们的家庭,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意外造成的损失。当然了,实际的寿险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不同公司的产品还有很多产品细分。

比如说平安的寿险,除了传统的寿险,还有分红险,万能险,年金险等,这些都是基于客户的细分需求,设计出来的细分产品,细节不一样,但原理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不是卖保险的,只是教大家如何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而已,所以产品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多讲了,免得引起误会,我们把模式讲明白就行了。

保险行业的投资分析思路

我们可以看到这图表。

是中国平安从2020年开始的寿险业绩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V型走势,从20年初开始下跌,拐点是22年底,持续三年。

这段时间如果持有中国平安的股票,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公司的股价也确实出现了大幅下跌,当然公司股价下跌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跟之前估值过高也有关系。

保险需求是典型的消费升级需求,因为只有大家都有钱了,生活幸福美满了,才会担心失去的风险,才会产生保险的需求。

比如说你都没车,那压根就不需要车损险,你开的车越来越好,那自然你的保险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嘛,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从20年到22年底,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我们都知道,疫情期间嘛,特别是第一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处于封闭隔离期,大家都赚不到钱,保险的需求也就减弱了。

最差的时候是22年底,我们可以看到图表的数据,在22年12月的时候,保费收入猛的降了一大截。

这是因为当时正好是疫情放开的第一个月,大家都在家里养病,保险的业务员也得在家养病呢,所以那个月的业绩就很差,也能理解吧。

到23年之后呢,保险的需求就开始复苏了,我们可以看到从23年开始,平安的寿险业务重新开始增长。

然后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进入到24年之后,平安的寿险业务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需求爆发。

这个跟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寿险中有一些细分产品,有固定收益的作用,比如说增额寿,保单中的有效保额,会按照合同约定一个固定利率逐年复利增长。

所以在利率降低的背景之下,很多有固收类需求的朋友,目光就从银行挪到了保险身上,这种产品的需求就迎来一波暴涨。

那理解了这些之后呢,我们就能去预判一下保险公司未来的业绩趋势了,整体上来说,我个人还是很看好这个行业的确定性。

因为不管是哪个险种,从底层逻辑上讲,只要实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增长,居民财富持续增加,整个社会对保险的需求是会逐步提升的。

所以我觉得,在银行、证券、保险这三个非银金融行业中,银行和保险是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研究的。

10,寿险的业绩分析,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这里要讲下,叫新业务价值。

因为寿险类的保单都是长期保单,所以我们只看公司财报期收入了多少保费,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保单是存在质量差异的。

如果你只关心保费收了多,就相当于我们看产品型公司,只关心一家公司卖出了多少件产品,却完全不关心每件产品是赚钱还是亏钱。

保费收入是一个会计收入概念,意思就是公司在财报期内收了多少保费,这笔钱并不全是公司的利润,其中大部分是责任准备金,未来需要赔付给客户的,所以只能反映业务的规模。

而新业务价值,是一个经济利润的概念。它计算的是新出售的保单,在考虑了未来所有成本和风险后,预计能为公司创造的税后利润的现值,它能直接反映业务的盈利能力。

新业务价值,也是保险公司,在财报中会直接公布的一个数据,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据调出来,把它做成趋势图,可以和保费收入一起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公司的业绩趋势。

11,那我们看完了保险公司的业绩增长情况,我们再看看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

不能光涨规模不涨利润,这不是白忙活了么,盈利情况我们也要了解一下。那保险的公司的利润怎么来的呢,还是结合之前讲的车险的案例,给大家讲明白。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核心被称为三差益,分别是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这三个名词都听起来很生僻对不对,但结合实际案例来讲的话,也不是很难理解。

先说这个死差益,为什么要用这个死字呢,看起来好难听哦。

因为保险一开始主要还是以寿险为主,客户遇到意外身亡了,才需要赔偿嘛,所以就用了死这个名词,虽然后面保险的品种丰富了,但名词还是沿用这个。

那对于车损险这种财产类保险来说,死差益也被称为承保利润,因为不涉及死亡嘛吗,只是车坏了要赔钱而已,换个说法好听一点。

12,那这个承保利润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基于历史的所有数据,计算出车祸发生的频率和预计会造成的损失,来确定一个保险费率。

但实际业务执行的时候,生活中发生车祸的情况,他不一定会按照你预测的来,比如说车损险业务,车祸发生的概率比预测的低一些,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就少。

拿这个时候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得多,赔付的就少,那保险公司不就赚到了嘛,另外保险公司还会做一些主动的工作,来帮助大家降低风险。

比如说极端天气下,保险公司会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提醒,提醒你汽车不要停在大树下,避免被断掉的树枝砸到,提醒你停车不要停在低洼地段,避免被淹。

这样做的话,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险的赔偿金额,那省下来的钱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了。

保险公司还可以去和车企去沟通,平安的半年报里面写到过,聚焦新能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优化车型设计,这个工作就可以降低保险赔付的金额。

寿险方面也有这样的业务涉及,我们都知道中国平安在医疗服务上砸了很多钱,这个业务逻辑就说的通了。

给客户提供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可以提高客户的预期寿命,那自然寿险的赔付率就会降低咯,公司就能盈利,这其实算是一种双赢。

毕竟买寿险的人,都不太希望过早获得赔偿嘛。

13,理解了死差益,我们再来看费差益。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因为保险业务是需要费用的嘛,比如说车祸发生的时候,需要理赔员给我们做相关的定损理赔服务。

车损险的费差益,指的是实际发生的运营管理费用,低于预定的运营管理费用,两者相减所产生的利润。

所以要提高费差益,本质上也是费用管理,就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和降低业务的成本费用。

常见的业务管理手段。有推广数字化和自动化业务,比如说承保自动化,推广在线投保,移动端投保,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还有理赔自动化,对于小金额的案件,使用自动理赔和极速理赔模式,通过AI图片定损,客户上传系统后自动评估并支付赔款,大幅减少定损的人工成本。

等等还有很多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展开讲解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保险公司的财报,他们会介绍很多有效的办法。

14、不同的险种,评估盈利能力的侧重点不一样。

财产险的评估会更看重死差益和费差益,因为财险通常都是短期险种,保险周期是按年算的。

所以保险需要赔偿多少,能赚多少,能不能覆盖运营费用,这个是很容易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安的半年报。

在财险业务分析中,直接标注了综合成本率这个指标,这里有个细节,财险一般不单独讲死差益和费差益了,会把这两个合并看,叫做综合成本率。

如果综合成本率低于100%,说明保险本身的业务是赚钱的,如果这个指标高于100%的话,说明保险本身亏损了,要看能不能再投资上把这个钱赚回来。

我们看这个综合成本率,主要从两个维度去考虑,一个是保险公司自身的趋势,如果这个指标开始大幅恶化,那从他投资的角度,可能要考虑降低点仓位了。

另外就是横向对比,这个指标就有点像产品型公司的毛利率,有点像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标,属于是公司质量类指标,我们就可以横向对比,选择这个指标最好的公司。

15、而寿险的盈利能力分析,侧重点更偏向于利差益。

因为寿险的保险周期非常长,比如说我现在还不到40岁,我现在买寿险的话,如果遇到赔付的问题,如果不出一些意外情况的话,基本上是20年后的事情了。

所以时间过长的话,保单的资金会受到通胀的和利率的影响,时间拉长看这个金额已经被稀释的不成样子了。

我还记得我10岁的时候买过一份寿险保险,当时是每年交1000元,交满20年,大家不要觉得1000很少,那个时候是90时代。

等交满20年后,每间隔三年,我都可以领取2000元的生活费,如果我不幸挂了,还可以获赔2万元。

我简单算了一下, 我假设自己能活到75岁,过程中总计可以领取3万元的,加上死亡赔偿,一共可以领5万。

但我开始交保费的时候,还是90时代,保险公司拿当年的钱做投资,复利滚到现在的话,早就不只这点钱了,保险公司都赚麻了。

所以这种保单的盈利,主要就是看当年上交的保费,经过30多年的投资收益,能不能覆盖保单需要赔付的成本。

16,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中国平安的半年报

截止到25年630,公司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过了6.2万亿,和年初相比增长了8.2%,不过这个8,2%不是投资收益的涨幅,上半年收的保费还在持续往里面充嘛

PPT图中,下面这段话写了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率,2025年上半年,投资组合实现了3.1%的收益率,这个成绩是很不错的,超过了过去十年的均值。

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是风险优先的,而且需要比较高的被动现金流,因为每年公司都有保单需要赔付,所以投资组合需要提供一定的流动性。

中国平安的投资组合策略,财报中也有详细的描述,投资目标主要有固定收益投资,权益投资和另类投资,明细也都公布出来了。

17,我们可以看下,看看平安的投资组合是什么样的,对我们自己的投资,有没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发现,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其实是相当保守的,其中71%都是债权类金融资产,这类资产的特征就是价值稳定,被动现金流比较高。

股权型金融资产只占比21%,其实这个投资组合的配比,我们没能力和资格去评价的,应该是中国平安长期积累的经验吧,觉得这个比例最合适。

债权类金融资产,为投资组合提供稳定性和良好的流动性,股权类金融资产可以拔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共同满足公司的经营需求。

18,最后关于利润,这里稍微有个细节。

就是保险公司发布财务报告,会公布两个数据,一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净利润,另一个叫营运利润。这就是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比较吃市场行情,短期波动比较大,会扰乱大家对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判断。所以保险公司在财务处理上,会剔除掉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运营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平安的实际业绩数据,我们会发现公司的净利润和营运利润是有差异的,营运利润的增长更加平滑一些,我们判断公司的估值合理性,用营运利润更好一些。

如果我们不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征,那在判断公司估值上,用错了数据,可能就会造成一些误判。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安的净利润趋势这几年是不太好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从22年之后,A股经历了一次长达三年半的大熊市。

不仅仅A股,固定资产的价格也大幅下跌了很多,这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保险公司的利润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看把净利润和营运利润放在一起对比看呢,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22年的时候,虽然公司的基本面确实恶化了一些,但也不至于让公司股价下滑这么多。

所以如果我们只看净利润的话,在资产价格不稳定的时候,会误判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而错过一些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19,我们最后再从估值层面看看保险行业的水平。

我们看这个中国平安的市盈率趋势图,保险公司的PE其实是比较稳定的,波动区间比较小,估值低位是8,高位也只有11.51。

公司的市值波动主要跟着业绩走,不是特别受到市场的影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估值特征,把公司的业务想清楚就可以了,不用太在意市场。

22,我们最后再把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总结一下。

保险公司通过寿险,财产险等产品,帮助客户分摊风险。公司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来确定一个既具市场竞争力,又有合理利润的保险定价。

短期险种比如说车损险、意外险等,这种一年周期服务完毕的,我们就关注综合成本率,重点考察保险业务本身的盈利情况。

以寿险为代表的长期险种,首先关注新业务价值,其次看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这两个指标反映长期险种的盈利趋势。

保险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长和实体经济挂钩,这个逻辑是很简单,大家普遍富有了,才会担心失去,保险的需求就一定会提升。

物资匮乏没什么好失去的,但物资充足的话,就会产生规避风险的需求。所以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我是比较看好的。

但公司看好了,也不能盲目去投资哦,还是要注意估值的问题,那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再见。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