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裕能——行业第一却利润腰斩,新能源企业的 “规模魔咒” 咋破?

2025年9月17日11:22:2911

今天聊聊湖南裕能,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湖南裕能是一家专门生产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的企业,主要产品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通俗来说就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用的 “电池粉”。这些材料就像电池的 “心脏”,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

作为全球磷酸铁锂领域的龙头,湖南裕能连续五年市场份额第一,2024 年出货量占全球超 30%,相当于第二名到第五名企业的总和。

行业上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占收入的98%,占利润的92%,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是锂电池上游行业,产业链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受锂电池和新能车需求影响,不过新能车未来有固态电池的需求,产品仍看作强势吧。

股东上看,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53.69%,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10.11%,股权还是较为分散的。

公司没有最终控制人,股东是弱势。

董事长简介:

谭新乔,1970年出生。

职业生涯始于湘潭电化,历任质检处副处长、分厂厂长、总经理等职务,并于2011-2021年期间担任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2017年12月至今担任湖南裕能董事长,主导公司于2023年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董事长算是弱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是弱势,产品是强势,股东是弱势,董事长是弱势的,公司处在弱势环境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20年9.56亿,2024年226亿,增长22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20年0.35亿,2024年5.7亿,增长15倍。

利润率还是下降的。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这几年公司主要抓了四件事:扩产能、找资源、搞技术、拓客户。

其中扩产能做得最成功,2020 年还只能年产 3 万吨产品,到 2024 年产能已经飙到 85 万吨。他们的生产线调试速度比同行快三成,别人还在磨合设备时,他们已经开始赚钱了。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40%,市场上每卖 10 吨同类产品就有 3 吨多是他们家的。更厉害的是,整个行业一半的生产设备都闲着的时候,他们的工厂还能满负荷运转。

为了降低成本,公司一直在找自己的原材料来源。2025 年贵州磷矿投产后,自己能供应 30% 的原材料,加上云南基地用便宜的水电生产,每吨产品成本比同行低 2000 到 4000 元,一年能多赚 5.5 亿元。但这个自给率离原本定下的 50% 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还得继续努力。

技术研发则是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好的方面是储能材料卖得越来越多,从 2022 年占销量的 15% 涨到 2024 年的 41%。其中 YN-13 系列产品因为质量好,能比同类产品多卖三成价钱。他们还搞出了磷酸锰铁锂的新技术专利。但另一方面,三元材料这五年没什么进步,2024 年花在研发上的钱只有 2.92 亿元,只占收入的 1.29%,比同行投入少,新技术转化成赚钱能力的效率自然就低。

客户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太依赖大客户。2021 年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前五大客户,到 2024 年这个比例降到 81.36%。不过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就贡献了近六成收入,而且公司被欠的钱里,75% 都来自这些大买家。这导致公司没什么议价权,别人压价只能忍着,产品降价幅度(60.8%)比原材料降价幅度大得多,利润空间被越挤越窄。

这六年的经验证明,有些战略坚持下来有了回报,有些则进展缓慢。扩产能和搞储能材料超额完成目标,但磷矿自给率和三元材料研发没达标。现在公司的优势很明显:规模大了,单位生产成本降了 12%;早早布局储能材料占了先机;手里有矿有便宜电。但问题也很突出:产品种类不够多,抗风险能力差。赚钱能力下滑得厉害,2021 年每卖 100 元产品能赚 16.75 元,到 2024 年只剩 2.61 元了。

收入和利润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22 年最高收入 427.9 亿元,2024 年就因为行业打价格战降到 225.99 亿元。这六年的起起落落告诉我们,新能源材料行业已经从 "大家都有饭吃" 的增量时代,进入了 "抢饭吃" 的存量时代,光靠工厂大、有资源已经不够了。

2025 年,公司把目标定得更明确:磷矿自给率要提高到 50%,加速量产磷酸锰铁锂新技术。接下来,这家企业能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关键就看能不能平衡好资源控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别人学不来的竞争优势。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143.58亿,增长33.17%,营业成本133亿,占收入的92.63%,增长34.33%。营业总成本139.34亿,占收入的97%,增长34.7%。

营收增长33.17%,成本增长34.33%,毛利率是减少的,总成本增长34.7%。

毛利润是10.58亿,营业利润4.24亿。

销售费用0.22亿,占毛利的2.07%,增长5.03%;管理费用2.53亿,占毛利的23.9%,增长45.62%。研发费1.43亿,占毛利的13.51%,增长9.3%。财务费0.94亿,占利润的8.88%,增长23.78%。

最后,净利润3.01亿,减少22.53%,扣非净利润3.1亿,减少18.45%。

成本占收入较高,收入和利润存在周期性,费用上看总体算是较为合理的。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2年,从市场募集45.6亿,给市场分了7.37亿,分红还是较少的。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16.6亿,应收75.36亿,存货33.59亿,其他应收款2.7亿,其他流动资产10.39亿,总计138.64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0.26亿,厂房128.65亿,在建17.82亿,其他非流资产0.37亿,总计147.1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33亿,应付104.15亿,合同0.13亿,工资和税2.7亿,其他应付款1.76亿,一年内到期15.04亿,其他流动负债10.63亿,总计167.41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44.79亿

资产合计285.74亿,负债合计212.2亿,净资产73.54亿。现金16.6亿,长期投资0.26亿,短期借款33亿,长期借款44亿,现金流压力还是很大的。

算个估值:

2022年净利润是30.07亿,10倍估值是300亿的市值,净资产收益率在40.88%,能支撑500亿的市值。

2024年净利润是5.94亿,10倍估值是60亿,净资产收益率是8.07%,能支撑100亿的市值。

估值区间好的时候能看到300—500亿,行业不好的时候,也就值60—100亿。

2024年最低股价是22.28元,市值是169亿,算是流动性较差的区间附近了。

2025年利润明显上涨了,预计利润有16亿,在170——180亿进场较为稳妥。

目前325亿的市值,也不算高估,算个公允价格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