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禀赋效应”
1、什么是禀赋效应
做顾问那几年,见过最有意思的现象不是股市暴涨暴跌,而是大妈们卖菜。
明明批发市场三块五一斤进的西红柿,摆到菜市场就得喊五块,有人还价到四块五都心疼得像割肉。
后来学了行为经济学才明白,这不是贪心,是 “禀赋效应” 在作祟 —— 一旦东西成了自己的,估值立马自动上调。
这个效应最早被心理学家塞勒发现,他拿咖啡杯做过实验:
随机给一群人杯子,让他们标价出售,平均要价5.25美元;
另一群没杯子的人,最多只愿出2.75美元买。
同一只杯子,只因 “归谁所有” 这个身份变了,身价就差了近一倍。
就像《小王子》里说的:“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只不过现实里,我们甚至不用花多少时间,只要东西到手,就自动给它镀了层金。
2、举个栗子
二手车估值
身边这种例子一抓一大把。朋友三年前花20万买了辆二手车,现在同款新车也就18万,他却咬死说自己的车 “保养得好,最少值19万”。
我去看车时,发现座椅上还有没清理的咖啡渍。这就是禀赋效应的狡猾之处:它让我们对自己的东西 “选择性失明”,缺点自动模糊,优点无限放大。
就像老话说的 “孩子是自己的好”,其实车子、房子、股票,在我们心里都跟自家孩子似的。
在投资里,这效应简直是 “财富杀手”。
有人买了只股票,跌了20%还舍不得卖,总念叨 “这公司基本面没变”“只是暂时回调”,可要是手里没这只票,看都不会看一眼这种走势的股。
更有意思的是,同一支基金,持有的人觉得经理 “稳如泰山”,没买的人却骂 “水平稀烂”。
就像俩球迷看同一场球,主队输了叫 “运气不好”,客队赢了是 “裁判偏哨”,本质上都是禀赋效应在左右判断。
商家早就把这招玩得炉火纯青。
健身房推销年卡时,总让你先免费体验一周;
家具店鼓励 “先试住再付款”;
就连网上买衣服,都默认 “七天无理由退货”。
他们算准了,只要你把健身服穿了两次,把沙发睡了三晚,再想退就难了 —— 那已经不是一件商品,而是 “你的” 健身服、“你的” 沙发,放弃它的痛苦感,会超过省下的钱。
3、禀赋效应的危害及破解方法
危害:错过更好选择
要我说,禀赋效应最坑人的地方,是让我们错过更好的选择。
邻居王阿姨有个老掉牙的冰箱,耗电不说,制冷还断断续续,儿女要给她换台新的,她总说 “这冰箱没坏,修修还能用”。
结果每年多交的电费,够买半台新冰箱了。这就像手里攥着过期的电影票,明知没用了,还舍不得扔,总觉得 “万一能换点啥呢”,却忘了电影院早就排了新片子。
破解方法:换位思考
破解这效应的法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 “换位思考”。
下次舍不得卖股票时,问问自己:如果现在没这只票,会花同样的钱买吗?
不想扔旧东西时琢磨下:要是朋友有这物件,你会劝他留着吗?
就像古人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把自己从 “所有者” 的角色里抽出来,才能看清东西的真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