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万到年入千万的感悟

2021年9月11日10:59:14614

笔者最初做投资的目的很直接,就是想多挣点钱。期间兜兜转转,有过很多选择。

我属于启智偏晚的,直到上大一,接触了很多人以后,才意识到社会巨大的差距。于是开始想办法改变命运。

当时无人可问,父母一生不富,自己也无人脉点津,唯有百度。经过了半年多的考察,选定的方法就是考证,并筛选出了CPA、CFA和北美精算师三大证书。进一步了解考试成本后,只剩下了注会。

但在注会准备的阶段,走访了一位已经是注会的老师,他反问我:考证为了什么?我回答是为了赚钱。他接着反问:为什么不直接赚钱?

一瞬间我哑口无言。随后我问他怎么直接赚钱,他便打开了桌子上的电脑,展示交易记录,同时淡淡的描述:周一盈利40万,周二26万,周三47万,这周不太行,上周高一些,周一270万,周二110万…

这个场景一直记在我心里。我从他家里出来,热血澎湃,同时带着一份拷贝的文档《市场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缠论。

我立即放弃了注会,开始努力研究。禅师李彪文采飞扬,文中若明若暗、若即若离的理论使人着迷。我立即要父母协助开户,当时遭到了反对,理由是怕影响学业。经过其他努力,还是拥有了账户。就在这样完全没接触正统理论的情况下,带着3万6的本金,开始了投机生涯。

神奇的是,就靠这一套单薄的理论,竟然还挣到了钱。半年后就赚到了十万,接着又到了五十多万。

当时已经在读研究生。很多暑假我都留在实验室,筹备工科相关的竞赛。我跟同样在研究缠论的朋友边调试单片机边吐槽:作为一个金融大佬,竟然在搞单片机。朋友不甘示弱:老子动动手指就几万块钱,现在不也是在苦哈哈的编程序?

我们用实验室的打印机反复把缠论打印了多次,以至于最后我都可以背诵全文。对于这个致富秘密,我们秘而不宣,只是在见面时诡异一笑,一方说:缠者?另一方回复:诡道也。

随着涉及越来越深,我开始自觉的补充知识,去各个顶级大学问书单,阅读了大量的理念类的书籍。后来复盘时发现,从大三启智开始,到后来的十年,每年都保持着100本以上的阅读量。

研究生工作相对繁忙,我每天16个小时在实验室,80%的时间用于复盘,20%的时间搞科研。有时候我猛地一推门到了朋友的实验室,看到他电脑满屏的同花顺,以及慌慌张张的切换页面,不禁狂笑。

这一路仿佛都很顺。在研究生毕业时手里已经有一千多万的现金。

简化版的心路可为:强烈的挣钱的动力——探索股票技术巨大的热情——赚钱的激励——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擅长炒股。

后来随着系统化的自学了经济学、金融学的全部课程,以及大量的大师作品,以及多次起落,我放下了那些纯技术理论,并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开始能看出一些宏观分析的明显偏见,技术分析的执拗,基本面分析的呆板。

现在,广泛阅读、研究股票、与高人交流、运动,已经成为每天占据主要时间的事。

这也许是对兴趣、动机和擅长相互关系的一种解释。

笔者的故事很多,今天先说这么多。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