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的2022年和2023年的十大预测

2023年1月13日15:23:14259

2022年过去了,2023年来了,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回顾某券商2022年的十大预测,结果10个里面大多数都是错的。

十个展望分别是:

展望一:A股“有惊无险”。尽管2022 年盈利增长受到上游行业拖累整体可能并不出色,中国政策逐步趋松、整体估值不高、流动性有支持,疫情影响逐步淡出,2022 年A股可能机会大于风险。A股权益类公募基金年度收益中位数可能会明显高于2021 年。

结果:错,一大堆黑天鹅,从年头跌到年末,公募基金收益率是历史上很惨的一年。

展望二:港股“均值回归”。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导致港股市场近年连续大幅跑输A股。2022 年海外科技监管趋势仍值得关注,但中国科技监管政策出台高峰渐过,港股新老经济估值低、卖空交易占比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仓位偏低,香港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方向未变,港股可能在2022 年迎来阶段性明显修复。

结果:错,美元走强,地缘政治事件,房地产债务事件,港股一直跌到年底才迎来了反弹。

展望三:成长跑赢价值。中国“稳增长”阶段偏成长板块表现可能会受抑,待增长预期稳定,市场风格可能会转向偏成长的风格。全年来看,利率不高、整体增长偏淡的环境中,有可持续增长的成长风格可能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重点。

结果:这个笔者没感觉出来,好像都是跌。

展望四:电动车产业链及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将扩散到相关领域。双碳趋势日益深化,2022 电动车产业链及新能源的高景气可能扩散至电网及汽车零部件等相关领域。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可能正在走出2010 年之后中国手机产业链类似的道路。中国制造业基于内需大市场的优势正在走出产业升级的道路,逐步从此前的“三低一弱”特征正在走向“三高一强”特征。近年也经受了中美摩擦升级、疫情冲击等考验,整体趋势未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果:这个笔者感觉还是对的,不少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业绩可以。但如果看股价那就不行了,但笔者觉得是受到市场整体环境影响。

展望五:泛消费领域可能是2022 年亮点之一。疫情对服务和消费等影响大于对生产与制造的影响,当前市场对消费领域预期仍偏悲观,但2022 年疫情影响可能进一步淡出。疫情可能的好转可能会带来线下活动的明显恢复。同时中期来看,中国纠正发展失衡、坚持房住不炒、完善社保和养老体系等举措,对释放消费潜力有利。

结果:错。奥密克戎这个大杀器,由于离谱的感染率,导致防控难度加大。

展望六:商品市场趋弱。尽管油价在全球经济继续走向重启的背景下仍有冲高的可能性,但从2020 年开始的商品牛市带来的供应侧调整效果将逐步显现,而总体需求可能并不强劲。除了部分有结构性因素支持的商品外,主要商品可能在2022 缺乏趋势性机会,表现将比2021 年逊色。

结果:错。从2022年1月开始算起,好多品种都是大涨。

展望七:公募基金新增份额超过3 万亿份。我们在2020 年6 月发布《迎接居民资产配置拐点》专题分析,强调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可能正在迎来加大金融资产配置的拐点,财富及资产管理规模预计将快速增长。近年公募及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长足增长,估计2022 年公募基金新增份额可能超过3 万亿份,且互联互通南下投资港股的潜力依然较大。

结果:错。原因大家都懂的。

展望八:沪深港通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000 亿元。2021 年沪深港通北上/南下资金净流入分别达约4322/3791 亿元,其中净流入A股重要的方向就是制造业。不少投资者考虑到2022 海外流动性可能收紧,担心中国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我们判断“政策内松外紧、增长内上外下”、中国仍是全球成长机遇最好的市场之一,沪深港通北上资金净流入可能仍会达到或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结果:错。到年底大致上持平吧。

展望九:债务问题在2022 年仍值得重视。地产整体逐步下行压力凸显、地方换届等因素,可能仍使得信用债包括地方政府相关债务成为阶段性关注焦点。

结果:对。

展望十:美股2022 年涨幅将明显收窄。美国在疫情后的大幅政策刺激在股市反应得较为充分,但当前通胀压力已经较大、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收紧。2022 年美国将面临中期选举,政策刺激持续性存疑。综合来看我们判断标普500 指数在近三年连续获得15%-30%的涨幅后,2022 年涨幅将明显收窄。

结果:错。别说涨了,马斯克都已经荣登史上财富规模缩水的第一人。

另一个券商也搞了十大预测,笔者看了一下,感觉这个对的条数稍微多一些,但总体还是不怎么行。

券商的2022年和2023年的十大预测

图片来源:招商证券研报《A股2022年十大预测及2021年十大预测回顾》

其实,十大预测这玩意好像是老外先搞起来的,据说那个人预测准确率还可以。笔者发现,这两个券商的2023年十大预测又来了。可能大家觉得既然不准,为啥你还要贴。主要是对笔者突发奇想,如果真的大多数不准,那也有参考意义呀,那就是要反过来想,最怕的就是有时准有时不准,哈哈。

先看第一个错了8成的那个公司的十大预测:

展望一:美国衰退压力加大,中国有望在2023 年实现全球率先复苏。海外“大胀后有大滞”,2023 年美国衰退压力可能逐步加大,但企业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故基准情形下程度可能不深;中国过去在政策调控、局部疫情防控、地产调整等因素作用下,经济韧性如弹簧持续被压缩,随着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和“稳增长”继续发力,充分发挥内需市场潜力大、改革空间足的优势,2023 年有望在全球率先复苏。

展望二:A股和港股2023 年有望实现明显正收益,港股阶段性跑赢A股。内部基本面走弱、外部美联储政策紧缩和地缘风险等因素导致中国市场2022 年表现不佳,尤其是港股。2023 年随着部分因素边际改善,以及当前估值仍具备中长期吸引力,A股和港股在2023 年均有望实现双位数左右收益。对比之下,港股前期受压制时间更长且估值水平更低,随着“三重压力”逐步缓解,尤其是国内基本面迎来反转,港股市场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并有望阶段性跑赢A股。

展望三:疫后伴随需求修复,国内通胀或面临阶段性压力。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后,国内需求有望快速修复,叠加2022 年中国广义财政力度创下近十年新高,M2 增速也创下2015 年以来新高,2023 年中国通胀或面临阶段性压力。但是在增长与通胀之间权衡下,可能并不会对国内政策形成明显掣肘,且阶段性压力有望在供给提升后得到缓解。

展望四:中国货币宽松势减,利率中枢上行,大类资产股强于债。随着2023 年国内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并实现复苏,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走向宽松的必要性可能有所下降,内生融资需求和信用扩张有望逐步恢复,意味着国内长短端利率中枢都有望上行;债券市场投资或将面临一定压力,股市在基本面和风险偏好修复下,有望跑赢债市。

展望五:地产销售面积回升并转为正增长,房价局部面临上行压力。2022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走弱。但随着政策不断优化,预期也逐步改善。在现有供给侧和融资端政策基础上,需求侧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以改善潜在购房者预期,进而支撑增长修复。我们预计2023 年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回升并转为正增长,叠加当前商品房整体库存不高,房价局部面临上行压力。

展望六:美国衰退和主动去库存周期下,中国出口仍或有压力。2022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下行压力渐现,考虑到美国衰退压力加大,需求整体回落和企业仍处于主动去库存的状态之下,中国出口在2023 年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半导体、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车产业链等海外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的细分成长赛道可能面临外需回落的拖累。

展望七:疫情影响逐渐淡出,泛消费行业可能是2023 年重要的超额收益领域。随着中国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望在2023 年逐步淡出,消费场景恢复、收入预期改善和居民储蓄释放倾向有望带动中国居民消费迎来较大程度的复苏。中国消费行业过去两年调整幅度大、估值具备吸引力且机构仓位不高,随着需求、成本等基本面因素得到改善,2023 年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家居和社会服务等泛消费领域有望成为重要的超额收益领域。

展望八:互联网和医药行业有望在2023 年迎来反转。互联网和医药板块过去受产业政策压制和基本面下行等因素影响,成为中国市场调整幅度最大的板块之一,伴随政策预期边际变化以及国内疫情对基本面的影响减弱,互联网和医药中长期前景有望逐步明朗,我们判断行业表现有望在2023 年迎来反转。

展望九:A股和港股资金面整体好转,海外资金逐步回流。2022 年A股和港股资金面均面临挑战,我们判断2023 年随着市场好转,两地股市资金面也有望好转,A股偏股型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有望回升并且高于2022 年,机构投资者占比延续提升趋势;港股市场南向资金流入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海外资金也有望在基本面修复的推动下逐步回流。

展望十:美元趋势性拐点或待下半年,人民币震荡走强。2023 年上半年全球“便宜钱”减少和美元荒情况可能仍将持续,强势美元并不会单纯因为美联储政策退坡而解决,各国自身的经济基本面才是核心,下半年或可能看到一定转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我们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强于一篮子货币,在2023 年进一步整体走强。

第二家公司的十大预测是:

预测一:A 股震荡走高,全年的走势态势类似“N” ;

预测二:扩内需政策发力经济温和复苏, A 股整体盈利增速回升至小个位数增长 10%左右;

预测三:推动产业安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频出,科创类属性股票崛起,以高端制造、医疗医药、新能源、自主可控和军工装备为代表的新时代五朵金花绽放,科创类指数表现相对占优;

预测四:A 股成长风格占优,小盘成长更胜一筹;

预测五:美联储重启降息,美债收益率加速下行,外资回流 A 股;

预测六:天量居民储蓄部分回流权益资产,公募、私募发行回暖,但存量赎回压力仍大,居民资金 呈现小幅净流入态势;

预测七:信息科技、医疗保健、消费服务增速明显回暖成为业绩占优的大类行业;

预测八:中美关系再生波澜,成为阶段性影响 A 股的关键风险;

预测九:大型储能、类储能将迎来爆发元年;

预测十:车路协同产业链将迎来爆发。

笔者看完后,觉得完了,感觉很多都挑不出大毛病来……尤其是军工、自主可控和医疗医药,笔者觉得逻辑都挺好的。如果这两个报告都错的多的话,那么2022年港股不行,成长股不行,新能源不行,消费也不复苏……

不行,大伙只能期望他们今年对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1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