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现象并不是互联网经济独有,但却是在互联网世界中更为常见。
二十多年前的秦池集团,其老总姬长孔深谙流量之道,充分利用了央视在电视机盛行时代的广告效应,一炮而红。1995年11月8日,山东临朐县属小型国有企业秦池酒厂,在第二届“央视标王”竞标会上以6666万元,一举抢得新一年的“央视标王”。秦池老总砸了几千万的广告费,令人咂舌,但是对于这家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是极其显著的。虽然后来秦池因为经营跟不上而衰落,但是其豪掷千金获取知名度,显然是掌握那个时代的流量密码。正所谓是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流量的背后,其实是人们眼球之所及形成的海量人群的围观现象,互联网中更容易实现几十万、甚至千万级别的围观,也就更容易产生流量现象。
不过,流量正如泡沫一般,似乎很难事先得知。比如这次淄博的烧烤弄得举国皆知,即是流量现象的一种表现。这样爆火的现象背后,显然需要解释。
我发明的流量理论是:一个事件的爆火,首先一定要有足够的种子链接,也即需要有其产生爆火的引导(启动)事件;二是要充分吸引眼球,最好是要有争议性的话题,而这个争议性的话题最好没有结论的,这样便于网络上吵起来,争个没完没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就会有更汹涌的流量涌进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淄博烧烤火出圈的现象。其实全国各地都有烧烤,比淄博烧烤好得多的地方应该也有不少。但是淄博烧烤有着种子链接。在疫情期间,山东的12000多名学生被安排在淄博进行隔离,本来因疫情消息带来的不好情绪,容易恐慌,且离家离父母相隔甚远求学的孩子们,更加没有安全感,作为淄博父母官的马晓磊期间对学生住处饮食的安排及表现出关心,让大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令人心安,疫情结束后,请学生们吃烧烤,并约定了春天到来时,在淄博吃烧烤!这些大学生就是淄博能网上大火的导火索。我相信这一万多名学生当中,应该大部分人参与了淄博烧烤出圈的传播,也有不少人最终在五一节前后回到了淄博。
淄博传播的第二阶段是,为了吸引收纳人才,马晓磊一番喊话,表示“五一”期间清华,北大的在校生在淄博吃,穿,住一切免费。这个讲话引发舆论的歧视话题,这一波所带来的流量不小,也引发全国各地大学生的质疑。这个话题虽然是负面的,但却由此点燃了流量的火药桶。
这个争议性的话题后面逐渐转向淄博烧烤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大讨论,这个讨论还引发了学术界的参与,也与当今中国启动内需的大背景相吻合,进而引发全社会范围的大讨论,淄博烧烤就成了讨论的中心。
当然,流量引发的汹涌,正如山洪爆发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如果不能持续地保持热度,保持持续的水流,这样的流量现象就必然如一阵风一般,很快就会消失。有流量时捧得越高,无流量时就可能摔得越重。
不过,如果一个城市或一家公司借着流量打造的名气,能成功立住,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正如占据央视广告流量入口的企业,如果能持续不断地提供质优的产品,其发展就变得可持续,供产销的正向循环就能形成。
流量密码的背后,其实是汹涌的目光,也是汹涌的资金,虽然汹涌之后,大部分结果都是一地鸡毛,但是在这汹涌之时便是高光时刻,便是赢利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