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到过各种报告,有些上市公司的卖方报告,甚至能够到上百页。
仅仅从量的角度,那的确是多多益善,多至少说明量是有了,那么多页数的报告里,总可以帮助自己补充一些信息。
但是对一个公司的理解,是不是量够了就行?如果不够,怎么才能算对一个公司的真正理解呢?今天粗略谈了一下我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一个公司的核心逻辑一般来说就是一到两条,但是每个公司的核心逻辑的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赛道里面的两个非常相像的公司可能底层逻辑也不尽然相同(我个人体会下来,大部分看似很像的两个公司,其实本质逻辑相去甚远的)。
当然,如果把内容展开,自然会多一点,但是也不会是那种几页几十页甚至上百页,那种信息只能作为支撑资料,而不是一个公司的底层逻辑。
比如说茅台,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它的奢侈品属性,你拿来送人、或者请了贵客,任何其它的酒都需要解释,但是茅台不需要解释。这就是它的护城河。
奢侈品也是,一个人买奢侈品包包,你不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其实更考虑的是别人的感受(会想别人怎么看我背这个包),那这种需要别人也认可的奢侈品品牌太难建立了,这就是奢侈品品牌的护城河。
美国的软件公司,就是极致的自然收敛和龙头垄断,所以护城河很高,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公司仍然需要再做分析……
这种具体到公司的底层逻辑的理解,会让你在股价大跌或者大涨的时候,不改变公司的看法,这个时候,其实你对公司的理解就是比较深的了。
如果哪天大跌或者连着大跌,你就立马改变看法,或者感觉慌张,甚至认为自己的逻辑出错了(黑天鹅事件除外),就证明自己对于公司的认知不够深。
一个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认识能够到这种水平的,一般来说公司数量不会有很多,原因是两个方面:
一是很多公司本身就没有什么护城河,也不存在什么底层逻辑,它就像我们走在街上随便看到一家小超市,能有啥特殊的护城河或者逻辑吗?很多时候是没有的,上市公司也一样,真正有底层逻辑的公司就不多;
第二,对公司有非常深的理解,其实需要很丰富的阅历和很多的思考、对比,每个人的阅历都是有限的,对超出自己有认知的行业里的企业,理解深度也会有限,所以有底层逻辑,又在我们认知范围内还被我们深刻理解的公司,数量就更少了。
所以,总结起来,如果说对一个公司有深刻的理解,基本上是:
三、五句话说清楚的底层逻辑;
在超级大波动(涨或者跌)情况下,特别是大跌的时候,底层逻辑支撑我们不改对公司的看法。
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我认为就算是对公司有很深刻的理解了。
当然这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也可以数数自己手上到达这种理解深度的公司有几个,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