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如果他的资金量很小的话,他可以实现年化50%的收益率。我琢磨过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他有能力判断公司经营上的拐点,或者他对估值修复方面的事件驱动策略经验丰富(精准择时),否则巴菲特绝对做不到这么高的收益率。
到目前为止,我在基本面分析和估值方面都有了一些经验,但是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经营上的拐点,如何判断低估值品种的估值修复,这方面我的经验还是很欠缺的。今天试着总结一些经营拐点方面的思考。
以正海生物为例
正海生物披露完一季报,当我得知2024年没有完成活性骨2000万销售目标的时候,当我得知2025年公司的增值税从3%上调至13%的时候,我就得出结论:2025年的正海生物不用看了。
当即我就减掉一部分仓位,后面正海生物涨到22元以上的时候,我又减了一部分,两次减掉大部分仓位,仅保留了一小部分观察仓。如果2026年公司的业绩能够如预期一样复苏,到时候再加仓不迟。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活性生物骨没有完成销售目标就是因为产品进院的数量不够多;产品没有进院,后面就不会有重复销售和销量增长,哪怕产品再好都不行。所以,2025年正海生物营收的增长依然不乐观。
如果营收不增长,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降本增效提升净利润呢?不能。主要是原来的主力产品,口膜在打价格战,保市占率;脑膜在参加集中采购活动。再加上增值税上调(当前经济背景下很难转嫁给消费者),净利润率是很难有保障的。
所以,我得出结论,2025年正海生物业绩没戏,必须要等到2026年活性生物骨大幅放量(比如活性骨销售额达到0.6亿),钙硅陶瓷骨开始入院销售,才能拉动营收和利润同时增长。
同时,我还认为有两件事情可能会带来股价的拐点,一个是员工持股计划落地,另一个是新一批研发产品陆续开始披露,或者进入临床期。
以格力电器为例
2022年5月份和2024年5月份,我分别写了两篇文章说格力电器要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了,实际上格力的股价就是在2022年4月份见底的。这里不是吹牛,而是重新审视我的判断逻辑。
2022年5月份的文章《格力电器新一轮增长的序幕缓缓拉开》,我判断的逻辑是格力的负债率开始走升,尤其是有息负债率开始走升,这是新一轮增长的信号。
2022年格力的合并净利润230亿,增长不到2亿;2023年格力合并净利润277亿,增长47亿,创出历史新高;2024年格力合并净利润323亿,增长了46亿。而之前2019年到2021年,格力连续三年合并净利润下降。
现在回头看,我的结论是对的,逻辑不对,因为有息负债增长只是意味着投入增长,很难推断出净利润增长。
2024年5月份的文章《格力电器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判断的逻辑是格力非空调业务将会达到250亿营收,将带动格力的营收增速回到9%以上。
现在回头来看,2024年格力的非空调业务收入确实达到了250亿,但是工业制品和绿色能源板块,生活电器板块,智能装备板块的增速远低于预期,也可以说是非空调业务的增长全面不及预期。
这说明我对这几个板块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比如生活电器,我只是拍脑袋的认为能够增长,2015年格力生活电器销售额只有15亿,到2019年就达到55亿的销售额了,可是到了2024年生活电器销售额还在50亿水平波动,说明格力的渠道改革根本就没有成功。
不过,到了2025年初,北京开出第一家董明珠健康家的时候,我觉得渠道改革算是有点突破了。7月份调研的时候,董秘说生活电器增长了20%以上,从上半年传统小家电的销售增速来看,能够达到20%以上的,只有小熊电器一家,大部分公司营收增速在0%附近。
非空调业务里面另外一个拖后腿的就是格力钛了,去年投资者从格力钛公众号下半年停更就感觉到格力钛有问题了。年报披露之后,投资者了解到格力副总方祥建去年9月亲自挂帅格力钛,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从2025年上半年来看,非空调业务的营收增速都达到了20%左右,可以说格力的多元化仍在路上,节奏上慢了一些。今年又赶上消费不振,空调的营收上半年再次下滑,又拖累了格力整体营收的增长。我粗略估计可能还要两年时间,格力才能回到9%以上的营收增速。
现在回头看,2024年的文章里面,我的逻辑方向是对的,但是对非空调板块的基本面研究得不够深,所以结论还是不太对。
经验总结
从上面的案例里面,我认为想要更加精准地判断公司的业绩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几个点:
第一个,想要预测公司营收的变动,必须把产品线全部梳理清楚,每个产品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增长阶段,未来的空间有多大等等,都要搞清楚。而且,我认为预测营收的增速比预测净利润更容易。
下图是比音勒芬的产品线。
我在预测比音勒芬的营收增速的时候,就是看到公司的增长点很多,电商业务,威尼斯、肯迪文和1881都是增长点;听营业员说,这两年鞋子也做出来了,增速很快。最关键的是,服装行业2万亿市场,怎么可能做到40亿营收就到天花板了呢?以比音勒芬长期主义、厚积薄发的发展模式,最差最差的情况,营收也要摸一下100亿才能见顶吧?
第二个,思考毛利率和费用率的变化,比如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比如税收的变动。如果销售额增长,净利润不增长,股价还是不会上涨。
上面提到的正海生物就是遇到了集中采购和价格战的状况,还遇到了增值税上调,这种情况下,即使营收增长了,净利润也很难跟得上。
第三个,思考渠道。这个是销售的重中之重,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能否卖得好就取决于入院的速度,2024年之所以低于预期就是医院在反腐大背景下不愿意召开药事会,这样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入院都很困难。
格力生活电器迟迟不能放量,就是渠道的问题。空调那么好卖,为什么要卖小家电呢?金额小,利润也少。2020年格力开启渠道改革到2024年,整整5年都推不动,可见触动利益确实比触动灵魂还难。
第四个,思考公司的经营活动。格力电器2015到2018年没有1分钱的长期借款,从2019年开始0.46亿长期借款,到2020年18亿长期借款,到2021年89亿长期借款,到2022年309亿的长期借款,到2023年398亿长期借款,很明显格力开启了新一轮长期投资,在未来必将带动营收的增长。
当然,最后判断公司能否增长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并非投资就一定能带动增长,也可能是过剩产能。但是,这些经营活动上的信号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在最好的时候投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