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是一份合约,也即一项制度。帕乔利总结了当时意大利城邦商人的记账规则,让借贷记账法传遍全世界,自那时候起,会计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处理规则,但是并没有形成会计准则,有的只是零散出现的会计惯例,甚至连需不需要计提折旧这种我们现看来较为浅显的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会计准则的出现需要一个契机。让我们来翻一翻美国会计准则出现的历史。1929年至1933年美国大萧条是全世界的灾难,美国人事后总结其中的原因,会计难逃其过,当时的会计处理基本上由会计师自由处理,也没有事后严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混乱,信息不可比,问题丛丛。
而在这之前,美国人并不是没有考虑统一会计制度建设的问题。1917年为了对资产负债表予以标准化,美国会计师协会提出标准会计报表及其编制程序的备忘录,而联邦储备委员会把上述备忘录批转作为《联邦储备公报》正式发表,同年以《统一会计》之名再版发行。1918年这份文件由美国会计师协会改名为《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方法》重版。1929年,联邦储备委员会又以《财务报表的验证》为题再次发表标准化的会计方法程序,旨在统一会计实务。
但是这终究没有阻挡经济危机的爆发,这倒是从侧面反映美国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与会计并无太大干系。(弗里德曼曾以雄辩的证据指出美国大萧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出错,二是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三是推出企业所得税制度。总的原因就是一条政府出错,而且是接连出错,出大错。有兴趣的可以参阅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
1933年联邦储备委员会印行的《统一会计》经过修改,成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官方标准。但美联储毕竟不是专业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这套官方标准并没有起到多少约束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准则这项制度并不是如此迫切,再则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成本不蜚。
一项会计制度的出现,如同其他制度或合约一样,是因为建立此项制度的收益,已经开始在边际上超过了建立此项制度的成本。统一会计制度的呼声一直就有,但是也必须出现以上的边际上的变化之后才有可能。美国统一会计制度制定机构一直存在,但是真正发挥巨大作用,还是在FASB横空出世之后,这个时间是在1973年。而也正是在这个时间,IASC,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成立了,两家重磅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同时成立,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提出的假说:是当时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的利益已经开始在边际上,超过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的成本。这其中的利益最主要是体现在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利受制于会计制度的不统一,贸易之利已经可以足够覆盖会计制度建设之成本,真正重磅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蕴育而生。
中国会计准则的出现,虽然有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因素,但是也是受制于全国大市场形成,以及贸易之利大到,会计准则之掣肘已经变成无法绕过的成本。会计基本准则出台于1992年,只具有抽象上的指导意义,无法真正落地运用。第一项会计具体准则的出现,却是在五年之后姗姗来迟,是为《关联方交易》。这项准则的出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的存在极大地扰乱了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最为轰动要数“琼民源”事件。“琼民源”事件成为中国会计准则开始大发展的重要契机。而背后的根源还在于不统一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制度掣肘,统一会计准则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