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概念面面观

2023年11月24日14:44:31107

量增而平均成本下降,是为什么?从管理会计来说,是因为固定成本的存在,但是固定成本是历史成本的概念。既然已经投入,无法回收,又怎么能在计算平均成本时,将其纳入其中呢?管理会计其实是一直在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区别之中纠缠。

在管理会计中,产量增加平均成本无疑是不断下降,这当然是从历史成本的计算来看,固定成本部分因为并不会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因而固定成本除以产量的平均值一定是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这样总的平均成本也一定是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但是经济学之中推出的平均成本曲线却是碗形的,也即先下降,再平缓,然后上升。这又是为什么呢?先下降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则因为资源限制,最终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二者所发挥的作用相等时,平均成本曲线变平缓,而最终边际产量递减发挥更大作用时,其平均成本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专业产出会导致成本下降,这是众多企业降低成本之道,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这些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竞争优势。那为什么专业产出会导致成本下降呢?一般的解释是比较优势定律,这是李嘉图经济学的精髓所在。

生产成本的背后有一定的规律吗?管理会计将成本按性态分成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对于混合成本进行了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量利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可以就此求出保本点与保利点,也即找到维持盈亏平衡的产量数,以及完成目标利润时所需要的产量数。但是现实当中的例子,并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因为产品可能是多品种的,也可能产品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而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最终要让产品交递到用户手中,这中间也要跨越千山万水。

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理解,永远是机会成本,因此,变动还是固定的分析显然与此不同,但是也必然有关联。经济学其实是将变动成本称为直接成本,是指有生产才发生的成本(或费用)。只不过变动成本是特指那些会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而直接成本则显然并不要求一定是呈现正比例变动。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如此下定义,完全是因为本量利的简单的分析就建立此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固定成本因为是历史成本,所以在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其实并不是成本,此与决策无关。除非整盘生意转让,要不然此部分成本是不应该在决策中予以考虑的。经济学中,反而是把直接成本以上形成的盈余而成的租值,称为上头成本。这上头成本可能与固定成本相等,也可能不等,其最终数据取决于收入。因为上头成本是收入减去直接成本而成的租值。

让我们以书籍出版行业为例(此例来源于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来全面地从经济解释地角度分析了生产成本问题。这个行业有四个层面:出版商、印刷商、发行商、零售商。这四个厂商的背后其实是四条成本曲线。其中出版商的成本结构相对简单,其直接成本包括编辑与修改文字成本、打字成本、校对成本、排版成本、设计成本、菲林成本。而出版商所得其实是要从书籍的零售收入开始算,然后是要分账给发行商,付作者版税,再减印刷商的印制费用,剩下的才是出版商所能得到的收入,此收入减去其直接成本之后的剩余,就是出版商的上头成本了。

印刷商的成本虽然说与书本数量紧密相关,但是这背后的成本却不是呈现线性的变化关系。其成本构成包括封面纸成本、封面印刷成本、封面过胶成本、内文纸成本、内文印刷成本、装订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等。这些成本从另外一角度来看,其实是出版商的付价,这些成本价格一般都有行内成本价,有了行内成本价的指引,行业内的互相分发合作是常有的事。

而印制书籍的平均成本下降不是因为方法有变,或者熟能生巧,或有交易费用,而是因为有直接的准备成本及纸张损耗的试产成本。这些成本在产量的摊分下在比例上可以下降得很快。

而从出版商所印制本书的角度来看,出版商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印制书本数量 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也即量越大下降得越急。这条成本曲线的背后其实可以解释很多东西,比如可以解释为什么畅销书作者一般富有,也解释了为什么作者的版税率通常是累进的。书籍出版量少,意味着看书的需求少,也即意味着在书籍市场不够大的地方,人民少看书。

从以上的成本分析,我们可知,虽然管理会计区分成本性态可以简化分析,并且用上本量利分析,但是要深入分析成本背后的经济含义,则必须站在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理解是值得管理会计好好借鉴的。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