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财务指标的弊端

2023年12月13日10:27:03102

上一章,我们分析了财务指标,也对于财务指标按能力进行分类进行了一番剖析。我们发现,按能力划分的财务指标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传统的财务指标也算是构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以权益报酬率(ROE)为核心的。为什么是以ROE为核心呢?因为这个指标就是站在股东角度用财报数据算出的股东回报。

作为股东来说,显然其最为关心的,就是投资回报。这个投资回报率是股东会将其资金投入企业(形成企业的自有资本)优先考虑的。以ROE为核心的分析体系最早是由杜邦公司首创,因此这套分析又称为杜邦分析体系。

但是这套以ROE为核心的指标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该指标的实用性。

ROE指标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指标只以数值的方式体现了股东可能的回报率,但是真实的股东回报取决于太多其他因素。而这个指标本身也只是具有表征意义,并不能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也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因果关系,因为ROE指标可以完全因为高杠杆因素而维持较高的水平,有时即使是三年平均的ROE表现良好,我们也无法得出什么确定的结论。

我们只知道ROE指标的背后是由三部分因素所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再深究下去,我们也没有办法真正找到企业能给予股东高回报的原因。其实高ROE的背后,若是确定是长期稳定的高ROE,企业肯定是有什么独到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做到,这里那里提升一个百分点,加起来就是给予股东更高的回报。

也就是说,ROE也只是对于企业经营结果的描述,而企业是如何实现这一经营结果的,将ROE拆解也只是从浅显的层面去进行了解释,如何更深入地理解ROE指标高低变化的真正原因,则需要经济解释的框架来进行会计解释。

其实,针对其他的财务指标,传统的财报分析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流动比率这个指标,这个指标一般认为倍数最好是大于2。但是这个大于2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由谁第一个提出来的。事实上,不管是对于行业来说,还是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其流动比率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大于2或者是小于2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根本不可能只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就去认定公司的偿债能力高低。要知道,流动比率这个指标的数值高低只是企业经营后的一个结果,我们不应该预设一个标准,然后将这个指标与预设标准相对照,就巴啦巴啦开始说,认为这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如何如何,下这样的结论是很可笑的。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具体的分析展开我们在上一章也进行过分析,不再赘述。

再比如,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本是最为综合地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但是,正是因为这个指标的综合性,导致其内在含义往往没有人去关注其行业背景与公司背景。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比如高达80%以上,当然一般是不太好的资本结构,但在房地产行业,如果连万科这种稳健经营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80%以上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解释与应对呢?总不至于还是一句话就下结论认为万科经营过于激进,资产负债率很高,杠杆风险巨大吧;毕竟这是对于万科多年稳健经营的一种误解吧。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这些起码要让我们好好反思这个资产负债率指标的计算是不是有问题,或者设置上是不是存在着改进的地方。

其他的财务指标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传统设置的这些财务指标,虽然是一直以来形成的惯例;但是,传统的财报分析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去深思指标背后的真正经济内涵,以致最终的分析也变成了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如果这种泛泛而谈只是根据其数值高低作一个基础的判断,可能与企业经营的事实不会脱节得厉害,但是如果这个数值高低背后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则很有可能依据一般分析思路所下的结论,就与公司的实际经营南辕北辙。那么,此时这样的财务分析又有什么作用呢?反而是误导作用吧!

曾经有一段时间,格力这家企业因为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让一些记者揪着说,格力存在着较高的偿债风险。这就有点滑稽了。格力的资产负债率的确较高,一般都在65%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70%以上,但这其实是格力公司采取比较独特的销售合约安排导致的,即其主要通过预收账款的销售渠道安排来处理销售。从会计的角度来看,预收账款也是企业的负债,但是这个负债与一般的欠钱需要还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其实是欠经销商的货,这个偿债风险是极低的,因为除非格力的生产经营出了问题,要不然按时交货就行了,根本不存在什么偿债风险,要说风险,这也是不能及时交货的风险。所以有人将这个负债称为良性负债,认为应该在资产负债率中进行扣除操作,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真正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将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类之后重新加以组合来判断企业的真实负债率,具体如何我们后面再来详细分析。

以上分析了传统财务指标分析第一个弊端,即我们没有仔细研究财务指标背后真正的经济内涵,只是基于表面的数值高低就下了判断,得了结论,这样的判断与结论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肤浅与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财报的分析就可能出错,对于财报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意义。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或者说财报数据分析的第二个弊端是,这套看起来挺完美的杜邦分析体系,其背后也是困难丛丛,我们曾经在上文中分析了。我们对于这个指标的运用范围与背景,都应该重新梳理与考察。财报分析的体系性如何体现?如何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上找到一家公司经营背后真正的基本面,是摆在我们进行财报分析最大的一个问题。但是一般教科书体系的财报分析往往进一步流于表面,分析了一大堆指标,其结果往往相互矛盾冲突,也没有再去深入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依赖于财务指标的原有标准分析一通,最终这样的分析又能有什么深度,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曾经在第一章当中探讨过会计解释的价值,其实就是两点,如果我们对于财报数据的解释是符合数据背后企业的真正面目,这样的分析才会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个现实意义主要是两点:一是投资的价值,二是经营的价值。前者是指我们可以通过这份深入到本质而又体系化的分析用于指导我们的投资,可以这么说,真正深入企业经营本质的分析才可以说是掌握了企业最大的基本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才能利用股票市场获得超额回报,也真正从基本面的角度重新对企业进行了定价,因为如果从这样角度分析公司的人越多,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更容易在市场上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当然也可以利用财报数据以及财务指标来了解公司,虽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可以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以及上传下达的一些信息角度来分析企业,但是等企业规模变大之后,作为公司的经营者仅仅通过以前的常规手段去了解公司,往往是不全面的;一份完整的财报,其实就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只要读懂读透财报,经营者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可以更好地发现公司的问题,也有可能找到解决公司问题的钥匙,要做到这些,流于表面的财报分析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深入到本质,看到财务指标及财报数据背后真正的经济内涵,经营者才能充分利用它去改善企业经营,或者是总结过往成功经验而继续保持。这才是给经营本身带来的价值。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