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当代区位理论)

2023年12月28日10:53:00223

当代区位理论

前文木子学习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近代区位理论。那么,我们进入第三阶段。

区域经济分析与一般经济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经济分析考虑的实际是,0维空间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在一个点上的增长和发展,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也被抽象到了一个点上。但是一般的经济分析是有其缺陷的,不能有效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也不能解释同样的经济政策为什么在各国实施的效果有差异,可见空间分析在一般经济分析中是有盲点的。

之所以有盲点,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指出:“这不是历史的偶然,由于空间经济学的某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由于一般经济分析的这些缺陷,经济学家一直没有中断过对空间问题的分析。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家曾两次在空间问题上做出过努力,第一次是德国经济学家艾萨得,他试图将空间问题带人经济研究之中。此后新城市经济学的兴起,又在把空间分析纳入经济学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由于这些积极的努力最终促使了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一、当代区位理论的学科化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化:艾萨得的空间经济学20世纪20---50年代是区域经济学的雏形阶段。其创始人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得教授,其代表作为《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他领导的区域科学领域,集中了一批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的学者,集中进行区域经济综合开发方法的研究,促进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形成。

在艾萨得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地关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缪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明确提出了“市场力的作用在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的认识。”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与那些发展缓慢的地区相比,它就可以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遏制困难地区的发展,使不发达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越多。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一书,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并对“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进行了其体的论述,同时赫希曼还创立了“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根据“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一个区域中,核心部分的发展固然会凭借扩展效应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的发展,起着扩大地区差别的作用,尽管极化效应与扩展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是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的作用是主要的。要改变这种政策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理论的体系化:流派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学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依据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别,区域经济学逐步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的分析,研究中心-外围均衡的条件。经济地理学派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经济学命题之上:

一是收益递增。这一学派认为收益递增是经济活动通过区域集中而形成的,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

二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了具有集聚效应的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因而区域经济学要重视“研究中心与外围关系,以及地理上中心地区的形成机理”。

三是运输成本。即区域经济活动要追求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在这三个基石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派设计出了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这一模型既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当代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的突出表现。

2、新制度学派。区域经济学的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和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的问题。约翰·弗里德曼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处理的是区位方面的问题,研究经济发展 “在什么地方”,它反映了在国家层次上处理区域问题的要求。区域经济学的新制度学派认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而且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制订时必须依据不同的区域和不同区域的发达程度做出合理的选择。

3、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学是区域经济学融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区域经济学派,它是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学派,这一学派形成代表了区域经济学的新进展,而且它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区域管理理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有效协调,使区域经济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

二是区域人口管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个区域发展的题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区域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人口教育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

三是区域环境管理。这一理论认为区域环境管理主要是对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噪声及废弃物污染等进行管理,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

空间分析的思维带人了区域经济分析之中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从而完成了从传统的区位理论向系统化、标准化的区域经济学科的蜕变,使区域经济学日益成为规范的空间分析经济学。正如《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册)的主编彼得·尼茨坎普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区域经济学已经成为具有坚定的研究方向和巨大研究潜力的成熟的经济学科之一。”

1、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一文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的边缘状态,引起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热潮。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钻石模型”,他认为一个集群的优势依赖于几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它们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波特利用钻石模型决定了哪些公司和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他强调有主导产业存在于集群中获得利益的重要性。该理论是波特的一个庞大的研究成果中最核心的部分。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模型”适合解释集群的动态竞争优势。他认为“钻石模型”的构成有四个基本因素:“一是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同时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附加要素。”波特强调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国家发展才能有机地组成一个“钻石模型”构架,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而国内竞争的压力和地理集中是使整个“钻石模型”构架成一个系统的必要条件。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集群在三个方面产生竞争优势:一是提高该领域企业的生产率,二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三是加强和扩大集群本身。随着集群优势的形成,利润可以在垂直联系及水平联系企业之间流动。同时认为集群有助于实现内部多样化,并通过诞生企业、分工协作、分包或转包等形式,使知识、信息、技术、价值等在集群内转移和扩散,及时适应多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企业集群竞争优势表现在产品质量、特征和新产品的创新上。

2、克鲁格曼:从集聚角度对区域创新的分析

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位主流经济学家,他对产业聚集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1995年,克鲁格曼发表了(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一书,该书既是他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一部代表著作,又是对他的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尤其是建立了关于产业集群的新的模型,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主流经济学所不能研究的发展问题,开创了发展研究的新思维。

1999年,克鲁格曼和另外两位学者合作,发表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一书,相当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因素,并完全用经济学的方法,站在经济学的视野中解释和分析了产业集群和经济聚集这些现象,这部著作在美国经济学界有较高的地位,引起了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视,一段时间来在许多重要学术期刊上都能见到该书的书评。

3、克鲁格曼、阿瑟和维纳布尔斯、巴罗和沙拉马丁等:对新空间集聚的研究

克鲁格曼、阿瑟和维纳布尔斯、巴罗和沙拉马丁等人对新空间集聚的研究是从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从报酬递增角度对空间集聚进行研究,二是从区域成长的角度对空间集聚进行研究。”

从报酬递增角度对空间集聚的研究最早是由克鲁格曼、阿瑟和维纳布尔斯等人进行的。这一视角主要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即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形成贸易和专业化方面远比报酬稳定、完全竞争及相对优势等更重要;市场、技术及其他使报酬递增的因素在规模上既不是国际的也不是国内的,而是通过区域或地方的经济集聚过程形成的。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强调报酬递增的不同形式。比如在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的模型里,集聚的动力主要是三个外在因素,即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中间商品的供求关系,它们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根据巴罗和沙拉马丁的研究,新古典集聚模型在一国内部的区际之间比在国际之间更为实用。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因素,诸如技术、文化、政府管制与政策、制度和立法体系等具有相似性。这就会导致一国内部的地区之间的集聚比国家之间的集聚更容易实现。经济全球化对区际经济活动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将取决于市场波及范围、交通费用及区域间劳动力可移动性。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资本及劳动力的可移动性,这必将产生更大范围的空间集聚,核心和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空间上的不平衡将加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