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是什么?

2024年1月4日11:32:5476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发展经济学的成就者、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

另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由于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因此农业部门将会产生大量劳动力剩余。

在此情形下,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这里所谓的“既定工资”,具体指的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这种转变方式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刘易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并且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

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性的分析和解读。

此外,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的数量在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大小;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在木子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的过程,这个转变情形下出现了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的状态更新,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1972年,刘易斯在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中,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具体而言,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

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因此,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在此状态下,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显然,“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