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我来研究一下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相对应的,中观一般指一个行业,微观是指一个公司。有句很丧的话,叫“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就可以指宏观,大盘子不好了,谁的日子也不好过。
国家的经济活动太多了吧,怎么去分析呢。咱们是市场经济,可以从市场构成上去思考。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主要由生产要素市场、商品服务市场和金融市场三大体系构成,咱们逐个看看。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
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活动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所以我们在研究总供给的时候,会关注劳动力供给、固定资产投资、R&D投入等。
第二,商品市场
是指产成品的消耗。从用途上,可以分为居民消费、企业购买、政府采购和进出口。这四大部门的消耗,构成了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即GDP=C+I+G+(X-M),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G代表政府采购,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也是从这里来的。
第三,金融市场
包括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外国的投融资和借贷行为。金融本身不创造价值,但是通过给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输血来实现价值。所以,会特别关注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所以,我们研究宏观经济提到的很多指标,其实都是在对四大部门、三大市场进行解读。
接下来,我们按照上面的思路,来解读一下当前的经济状况,数据主要来自于5月份的官方发布。
一、生产要素市场
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4月较3月下降0.1%至5.2%,但与疫前同期水平相比仍然略高。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20.4%,创5年来最高。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成果最真实的晴雨表。如果就业不足,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就会下降,而收入下降以后,消费力不足带来的就是新一轮的投资下降、更大规模的失业以及消费力进一步下降。
资本: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而私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2.1%,2023年1-2月,私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到-4.6%,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则下降4.7%。
说明私营企业跟居民一样,无力也无心投资。
二、商品市场
CPI&PPI: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C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已逼近零。2023年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4月PPI的同比降幅较上月扩大了1.1个百分点。
表明内需仍较疲弱、内生动力不强,消费需求仍待提振。
PMI: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8%(前值49.2%)。持续两个月跌破50的荣枯线。
说明市场需求不足愈发明显,处于制造业企业仍处于主动去库存过程。
三、金融市场
社会融资总额(简称社融):社融是一个衡量实体经济从金融业获得资金的总和,主要覆盖银行贷款、汇票、债券等,也就是一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2,200亿元,同比多增2,873亿元。但4月份新增社融大幅低于预期(预期值1.72万亿),与上月5.38万亿相比低了一截。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为-1156亿元,说明居民主体信心尚未恢复。
M2:M2是现金和银行存款,也就是货币的供给。2023年2月达到12.9%,为2016年2月以来最高。
从去年开始,社融与M2逆向发展,说明民间投资信心不足,资金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经济不活跃。
从以上三大市场、六大指标的数据解读中,我们大概能够判断出当下的经济确实是比较冷,主因其实就是就业不充分、内需不足,大家不敢投资,形成了负反馈。有人说是衰退期,有人说是在恢复期,但我没有看出来明确的复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