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研判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找定量分析的论据,以此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把定量分析的结果,当成硬逻辑。譬如,你去看券商的研报,每一份都有详实的数据,逻辑清晰,结论严谨,但就是准确率不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定性分析被当作主观,定量分析则被人为是客观,所以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定量分析。或许定量分析更接近于真相,这个结论不接受反驳。问题的根源在于,投资不是寻找真相,我们都是在盲人摸象,你看到的真相,或许只是一个视角,也或许压根就不是真相。
那么我们做研究,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赚钱的思路,你可以赚市场情绪的钱,也可以赚时代赋予你的钱,甚至是企业成长的钱。但在当下,你究竟该怎么办?如何参与市场的演绎。
市场的演绎与病毒的变异,有异曲同工之妙。病毒变异的目的,是为了与宿主共存。那么路径就是传染性增强,毒性减弱。但变异过程中,也存在随机性,有可能出现毒性更强的结果。
市场的随机性其实更直观。譬如,空间板之争,步步高就被畅联股份给挤了下去。上海复工复产,半导体汽配超跌反弹,地产大周期就走到了尽头,天地板都出现了三只。在随机性面前,定量分析毫无用处,相反,倒是定性分析更能贴近市场。
所谓的定性与定量之争,本质上并不在一个维度,定性的维度是要高于定量的。所以就很好解释研报的缺陷,譬如大家都不看好新能源了,你再告诉我业绩不错,动态市盈率不贵,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基础工作,就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先要有定性的分析。到底市场处在什么阶段,市场对某个行业的看法是什么,有没有触发因素导致发生变化?至于定量的分析,只适用于优中选优,用来排除那些以次充好的标的。
武侠小说里,经常看到高手之间过招,剑气就能伤人,不需要出招。这也说明定性分析要高于定量,定性的研究出发点也不是找真相,而是对真相的看法。就像招行股价大跌,很多人认为换个行长不足以至此,但市场的看法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赚钱的思路就是市场认可的逻辑,而不是自己意淫的分析。倾听市场的声音,就是认清思路,找准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