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经济的复苏过程中,不少人提出了财政刺激的建议,其中以5G、大数据等“新基建”概念最火爆。也有不少专家提醒需审慎地考虑新基建是否会带来强烈的挤出效应,以避免重蹈2008年“四万亿刺激”的覆辙。那么,何为挤出效应呢?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如果把社会资源看成是一块蛋糕,政府分走的越多,私人部门(企业和个人)得到的就越少。
当政府增加支出,比如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基建投资,融资的过程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当市场上的资金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融资利率就会上升。私人部门承受不了融资成本上升,就会逐渐减少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的由来。
打个比方
一个班的学生(类似于企业和个人)正在十分用功地学习,争取期末考个好成绩。这时候老师(类似于政府)进来了,给大家提了一大堆班级建设方案(类似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他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大扫除、黑板报、合唱团等等。学生们为了准备这些,只能减少学习时间(类似于减少投资)。老师也担心因为这些团体活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于是承诺如果班级在卫生评比、黑板报评比、唱歌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就给每人的期末成绩上加上相应的分数当作奖励(类似于政府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消费和投资)。但是有一天,老师突然出差去了,学校如期举行了期末考试,老师的加分承诺没有兑现,学生们的整体成绩都下降了(类似于社会总产出下降,或称“恶性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发生的前提是市场充分就业,对应着上述例子中的“十分用功地学习”。如果市场的就业不充分呢?当学生并不需要太多的学习时间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多余的时间来参加班级活动,那么他们的成绩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常在经济衰退期被采用。因此,在疫后经济的恢复中,适当的财政支持是可行的,但也需要避免“过度刺激”和“扩展不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