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应(Pigou Effect)名词解释

2024年6月5日15:06:28213

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消费C增加-产出Y增加。

另外,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例如房价的上涨其实也会有财富效应。由于我国大多数人的财富是房产,因此房价的上升会带来老百姓财富的增长,虽然住房流动性较差,增加的财富很难在短期内套现,所以在没见到“活钱”之前,这种财富效应带来的利好有很大部分是无法兑现的。但即便是这样,房价的上涨会让房产所有者对于家庭未来财富的持续增值充满期待,即所谓预期提高,这还是会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进而敢于花销。

如果说名义值是表,那么实际值就是里,而物价则是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之间的桥梁。无论是产出、利率、金融资产价格都有表里两面,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物价水平的变动对我们的菜篮子产生影响只是最直接的效果,其实更多的影响是通过宏观经济产生,正如庇古效应。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