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估值法

2024年9月6日11:26:36277

格林沃尔德教授在《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的头号法则》中详细讲解了三要素估值法,我看完之后惊呼:估值是科学,绝不是艺术!

三要素估值法

格林沃尔德教授说,价值投资者给公司估值,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评估资产的价值,然后评估盈利能力的价值,最后评估其潜在增长的价值。书中还附上了一张图,如下。

三要素估值法

关于资产的价值,我在《重置成本估值法》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解读,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价值,这个很简单。学过估值模型的朋友,一定还记得有一个零增长模型,对,我们就是用零增长模型来给盈利能力估值。

公司盈利能力价值(EPV)可以用零增长模型的公式来估值:EPV=调整后的收益×1/R,其中R是当前的资本成本。

请注意,调整后的收益是指真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收益,和净利润完全是两个概念。巴菲特就特别强调这一点,投资一家公司,一定要计算清楚真正可供股东支配的收益是多少。

插一嘴: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估公司,京东方一定是个垃圾公司,哈哈。很多散户因为没有专业知识而趋之若鹜,真的是很傻很傻。

格林沃尔德强调,如果我们计算出来的盈利能力价值高于资产重置价值的话,那么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就是特许经营权的价值。

也就是说:盈利能力价值=资产价值(重置成本)+特许经营权价值。

如果我们经过了前两个步骤的计算得出结论,公司拥有特许经营权,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计算其利润增长价值了。

利润增长价值

很多投资大师说过,只有特许经营权保护下的成长才有价值。巴菲特也说过,拥有特许经营权的成长才是真成长,否则可能是价值毁灭。

这个观点非常棒,乐视网就是前车之鉴。在乐视网正式退市之前,我非常珍惜这个造假退市的案例,我专门把它2012年到2017年的年报下载下来做了一番研究。

我吃惊地发现,2012年到2017年五年间,乐视网营收增长了21倍,净利润增长了4倍,经营活动现金流只增长了1倍。做生意是需要成本的,如此疯狂的,在收不到现金的情况下还扩大营收规模,现金流不断裂才奇怪呢(我也会做这种生意)!

这分明是在没有特许经营权,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疯狂扩张;我觉得乐视网完全可以发展得慢一点儿,一边打造竞争力,一边发展。

既然在特许经营权下的成长才有价值,那么当我们评估公司成长价值的时候,一定要判断其特许经营权能够持续的时间。

很多人对特许经营权没有概念,举个例子。消费电子行业其实特许经营权是比较短暂的,比如曾经闻名全球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手机,如今已经不见踪影,比如我大学时代还在用的3.5英寸软盘(A盘),光盘,BP机等等也早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2004年你买了诺基亚的股票,给它折现30年;实际上,2007年苹果智能手机的问世,就预示着诺基亚即将没落;失去了特许经营权,投资价值就不大了。

但有些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可能就非常稳固,比如可口可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比如花旗银行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比如有些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巨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些行业的特许经营权似乎更稳固一些。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尝试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来为上市公司估值,但是我发现最难的就是未来增长假设的部分,因为稍有偏差,估值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当我们估算未来利润增长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公司竞争优势的理解,对公司所处行业发展空间的理解,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等等。

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用知识来减少不确定性”,我们常常念叨的财富就是认知变现,清晰而深刻的体现在这个阶段的估值当中。

我一直有个非著名观点:正常情况下,股市不对遥远的未来定价(实际上也没有能力为未来定价),否则,我们绝无可能在2014年买到120块的贵州茅台,实现7年30倍的收益。

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学习,持续的学习,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知识的时候,它就会慢慢地变现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