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过度自信效应”
1、什么是过度自信效应
金融学里有个挺扎心的研究:让基金经理给自己的能力打分,80% 的人都觉得自己能排进前50%。
这就好比一群人站成一排,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队伍中间靠前的位置,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就像马克・吐温说的:“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过度自信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把 “我觉得” 当成了 “事实如此”。
在投资领域,过度自信简直是埋在钱包底下的地雷。
有人觉得自己能精准踩点 “高抛低吸”,结果频繁操作,手续费交了一大笔,收益还跑不赢指数。
更有人看了几篇财经文章,就敢加杠杆炒期货,以为市场会跟着自己的剧本走。想起巴菲特的搭档芒格说过:“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可太多人连 “我可能错了” 这句话,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2、举个栗子
前几年公司有个实习生,刚考完证券从业资格证,就拍着胸脯说能帮亲戚炒股。
他选的第一只股确实涨了10%,立马在朋友圈发长文分析 “市场趋势”“行业逻辑”。
可接下来三个月,那只股跌了30%,他却只字不提,偷偷割肉换了另一只。
这就是过度自信的典型表现:把运气当成能力,把偶然当成必然。就像打麻将赢了几把,就觉得自己掌握了 “必胜绝技”,忘了桌上还有 “运气” 这位隐形玩家。
日常行为方面
开车的人总觉得自己技术比别人好,哪怕剐蹭过三次;
职场新人写方案,总觉得自己的创意 “独一无二”,听不进前辈的建议;
就连网购砍价,都有人坚信 “卖家肯定还有利润空间”,却没想过自己可能早就被大数据标成了 “冤大头”。
有个实验挺有意思:让普通人估算自己的寿命,多数人都觉得能比平均寿命多活5 - 10年,仿佛疾病、意外这些概率事件,到自己这儿就会自动绕路。
过度自信的根源,其实是我们太会 “事后诸葛亮”。
每次复盘时,总记得自己猜对的那些次,忘了猜错的更多次。
就像打扑克,赢了牌觉得是自己算得准,输了就怪 “手气背”。
这种选择性记忆,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以为自己在朝着真理奔跑。
3、破解方法
破解这毛病的法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养成 “先假设自己错了” 的习惯。
买股票前,先列三个 “这只股会跌” 的理由;
做决策时,问问 “如果换成是同事遇到这事,我会给他什么建议”。
就像古人说的 “反求诸己”,多从自己身上找漏洞,少在别人那里找借口。
说到底,过度自信就像给眼睛蒙上了一层滤镜,让我们看自己时自带美颜,看世界时自动失真。
与其活在 “我很厉害” 的幻觉里,不如清醒点承认:我们都是普通人,会犯错,会失手,会在市场面前栽跟头。毕竟,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知道自己可能犯错,还愿意为错误留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