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遵循赢家通吃的定律,摩尔定律大家都知道,18-24个月,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要么价格便宜一半,所以一旦你走上正确的道路,规模效应会不断地强化你的优势。让你不断的提高护城河。比如现在我们举国之力也搞不定最先进的光刻机,而且人家还不卖给你。
还有网络效应,也是这个科技行业的特点,比如亚马逊越强大,在上面买卖东西的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亚马逊也就会越强大。网络效应会让边际成本不断降低,所以最后实现赢家通吃。我们看到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开始都是春秋战国,但最后基本上一个行业就会剩下2-3家公司。比如门户,游戏,搜索,电商,网络视频,外卖,打车,无一不是如此。
对于科技行业,确实很难提前挑选出最后的赢家,所以说,科技行业的投资,通常都用ETF,也就是行业基金的一揽子股票来代替。只要有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就可以弥补其他失败者的损失。科技行业往往并不是遵循2-8定律,而是2-98定律,也就是100家企业的组合中,能有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十分不错的企业,50家企业不赚不赔, 48家企业破产血本无归。我们需要从头部的两家企业中,挣出后面48家破产的亏损,这才是科技行业的投资之道。
所以他本质是一个概率的游戏,如果你只想投10家企业,那么最好别选科技行业。没有一定数量的支撑,最后会出现巨大的损失。举了个例子,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做磁盘的公司比牛粪还要多。但如今来看,希捷涨了100多倍,西部数据涨了50多倍,其他的公司,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在投资科技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壁垒,也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问题,如果一个行业没有壁垒保护,那么他的高利润,只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加入,比如手机游戏行业就是这样,所以他很难诞生特别强大的公司。那么他的护城河能是什么呢?技术专利是比较好使的,比如光刻机,让你造你都造不出来,只能从我这买。这就很牛了。
其他的护城河就不一定有用了,比如牌照,通过技术可以分分钟绕开牌照,特别是在创新阶段,基本上也不怎么会管。比如当年的飞信,以为是移动的亲儿子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结果人家分分钟绕开了。你的整个生意模式也就完蛋了。
品牌也不怎么有用,因为电子产品一直在更新换代,一旦有了好的替代品,品牌忠诚度将毫无作用,比如一开始电脑,大家只认康柏和IBM,但后来戴尔出来了,他们就损失大半。包括施乐公司,一开始就是复印机的代名词,但后来也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率越来越低。
电子工业对于过时更加敏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达和诺基亚,他们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甚至有着很强的行业壁垒,也完全实现了垄断,但是另外一项技术出现,让他们成为了小众市场。就像诺基亚说的那样,我们没做错什么,但还是失败了。这就是科技行业投资的残酷性。你都不知道怎么就被社会给淘汰掉了。
那么这个行业该如何判断价值?首先要明确,科技行业可并不是一个利润和股价同步增长的行业,还比如施乐1972年的股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是2016年股价的2倍,1972年-1980年期间,施乐公司的盈利增了1倍多,但是股价却跌了60%,这个怎么理解?肯定是因为买贵了,为什么会买贵?因为你把它想象的太好了,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的正常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施乐足够的好,但是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最后就没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也就出现了失望情绪。
市盈率这个东西,代表了投资者的预期,如果是市盈率太高,说明大家对他过于乐观了。而过于乐观的后果就是,你猜对了,但是却赚不到钱了;要是猜错了,那可能就会遭遇重大的损失,这里要重复一下之前我们讲过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定要在市场中寻找那些正确的非共识机会,而已经成为共识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回避。而高市盈率,加上连续大涨,就是市场形成共识的一个明显标志,这类股票观赏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