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3年到现在,总共挖掘过4只翻3-4倍的股票,其中2只alpha票重仓获得不错的收益(在成长斜率预期变陡峭前买入),2只beta票的收益一般(一直都不擅长主题投资)。
我复盘过自己对2只重仓股的操作,发现抓不住底层逻辑和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短期的负面因素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得到化解)、缺少逆向思维(利空落地可能反而是好买点)、缺少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在股价大跌、利润回吐和净值回撤时的恐惧及线性外推),这些都可能制约自己实现收益最大化。
我也想过,为什么自己从没挖掘到涨幅更大的股票,比如5倍股、10倍股?其中一个原因是缺少板块思维。产业趋势和行业风口很重要。22年至今出现过8倍涨幅以上的A股共有48只,其中至少有8只股票与AI算力密切相关,包括GPU(寒武纪)、光模块&光器件(易中天+剑桥科技)、PCB(胜宏科技+生益电子)、设备(罗博特科)等。
寒武纪、中际旭创和胜宏科技都是现象级的股票。按我的理解,看懂产业趋势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把它与公司基本面变化节奏和股价运行节奏相结合。这需要我们事先想明白,什么样的逻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逐渐被市场认可,并成为市场共识?一旦获得市场共识后,科技股估值的基础就是基于现实进展的未来想象空间。如果缺少想象力,确实很难想象一家公司未来会变成怎样。寒武纪能够达到3400多亿市值就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要获得高收益率包含对部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担。逻辑领先股价,股价领先数据/事实。等数据/事实验证时,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幅降低,对应的潜在收益率也会大幅降低。以寒武纪为例,从23年10月美国限制英伟达GPU出口到25年2月寒武纪股价创历史新高,寒武纪的累计涨幅是609%;而其中一半的涨幅在公司产品正式交付给字节之前兑现。
其实每只大牛股的形成过程都是曲折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分歧和不确定性,比如寒武纪和华为的对比,寒武纪芯片的流片,字节导入寒武纪芯片的节奏不确定。如果缺少较强的耐心、信心和认知水平,很难忍受中间较大的股价下跌和净值回撤幅度,尤其是公司产品和业务不透明,不容易跟踪和验证。
每只牛股都会经历如下阶段,从怀疑/不关注,到半信半疑,再到坚信不疑(寒王)。每只大牛股都会一直涨到大家相信为止,在股价位置越低的时候,大家的怀疑越多;股价位置越高的时候,大家的信心越强。我们要在两端避免从众,能依靠的只有独立思考和决策。
等一个板块大涨成为市场行情主线再看好的意义不大,跟风买入往往很难赚多少钱,因为最多参与一段行情的最后1/3,还未必能及时卖出兑现利润。不具备前瞻性只能随波逐流,不断跟在股价涨跌的后面调整自己的多空观点。相反,任何一个准确的前瞻性预判都具有价值,比如谁事先看懂国内创新药BD出海的产业趋势,今年很可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但大家今年初对医药非常悲观,看好者寥寥无几。我在《2024年回顾》中提到,“现在医药和食品饮料板块已经连跌4年,有些机构内部的医药和消费研究员被安排去研究其他行业。不少人觉得25年也缺少机会,并且列出各种利空。我有点怀疑这个判断,尽管目前没有任何相关的仓位。25年医药和食品饮料板块会不会出现10%以上的涨幅?”
我们最好先思考下,未来三年最大的产业趋势可能在哪里,然后从中选股,这样挖到大牛股的概率会提高很多。即使给出一些错误的猜想,逐步修正靠近实际答案,也比从未思考过、永远后知后觉好很多。
那么,回到现在,展望未来3年可能有哪些比较大的产业趋势?哪些产业在3年内能看到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按3年内的成长空间和确定性,我现在的排序是:1、国产AI算力链,海外AI应用;2、智能驾驶;3、3D打印。
过去几年的大牛股基本上都是海外AI算力链。我判断,未来3年国产AI算力链会迎来系统性的突破机会,包括GPU/NPU/ASIC等算力芯片、先进工艺制程晶圆代工、HBM、先进封装、半导体设备等。这是我目前视野所及,未来3年最确定且最大的产业趋势。而且市场上的大部分机构和个人还没充分认知到,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找催化炒一波的层面。
人形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的长期发展前景不错,我也在持续关注,但未来3年大概率还处于主题投资的阶段,这是我不擅长的一类机会。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内执行搬运和分拣的工作效率何时能赶上工人,并且替代具备较高的经济性,未来3年也不见得能实现,除特斯拉外。当然,这个结论需要持续跟踪验证。还有些人提到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这是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就不瞎做评论。
另外,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也是备选方向之一(目前没任何持仓)。现在确实能看到不少利空,而且每一条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要把基本面和股价、估值结合起来分析。其实现在的各种分析都是建立在对国内经济的悲观预期上,未来三年内一定不会有任何转好迹象吗?我不确定。而且只要估值跌到足够便宜,已经充分定价各种悲观预期,也未必不能参与。做个比较极端的假设,如果将来茅台的股价跌破800块,难道没有投资价值吗?当成周期股去做也行,不至于永远没机会。
新消费如日中天之时,老消费备受冷落,我对这种现象保持警惕。我们经历过新能源和老能源的反差。以宁德时代和陕西煤业的对比为例,从19年初开始的前三年宁德大幅跑赢,但后两年陕煤后来居上,过去五年的累计涨幅反而超过宁德。逆向思考和决策并不容易。在新能源巅峰期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到老能源(煤炭)能连续大涨几年?
最后,在确认产业趋势后,重点搞好其中少数标的已经足够,聚焦于产业趋势爆发后绕不开的核心标的。人的精力有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机会上。每个阶段希望抓住的机会数量不是越多越好,看的机会越多,精力越分散,反而影响对那些最重要潜在机会的思考深度。有时机会少就是多,重仓抓住1个大机会可能相当于20-30个小机会。关键是在找到值得重仓的大机会后放大机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