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购买企业的12条坚定准则(巴菲特买股原则)

2023年2月28日16:38:33143

《巴菲特之道》这本书看完了,分享一下巴菲特购买企业的12条准则,你不一定完全照搬,但可以学习参考。这12条准则大概分为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四大类。

企业准则

企业准则的第一条是企业是否简单易懂。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基础,如果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没有看懂,后面就不需要再看了,有可能财务数据都看不懂。

比如我弄明白的第一家公司奥瑞金,这家公司就非常简单,就是给红牛做金属罐(三片罐)的,当然也有一些二片罐和灌装等占比比较小的业务。

因为易拉罐下游是饮料行业,营收相对稳定,现金流也稳定,奥瑞金的分析重点就落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能否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毛利率,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上。

比如我搞明白的第二家公司分众传媒,这家公司也很简单,就是做广告,把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电梯空间租过来放自己的广告。因为大多数的白领和中产阶级基本上都在这种场所上班,所以形成了引爆品牌的基本场景。

加上江南春这个人,高中就开始从事广告行业,大学里还开了广告公司,非常懂广告营销,懂传播学,懂品牌,所以他能够把这个梯媒广告行业做的风生水起。

假如一家企业规模不大,市值不大,但却横跨三个关联性不大的行业,那么这家公司研究起来就比较复杂,至少要三个行业全搞明白,然后分块估值,最后加在一起。因为业务分散,在思考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也会比较困难。

巴菲特始终强调,能力圈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界定能力圈,如果你能看懂一家公司,你就具备了分析它的基础。

企业准则的第二条是企业是否有稳定的经营历史。巴菲特很多年来投资的经验告诉他,最好的回报来自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有人说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公司是更好的投资对象。实际上,从彩电行业的演化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规律。90年代的长虹,后来的康佳,再到现在的TCL和京东方,甚至科创板的极米科技,大家对于看电视的理解不断迭代变化,导致这个行业竞争格局剧烈变化。

反观空调行业,90年代的空调和现在的空调在产品上有颠覆性的迭代吗?没有。只是技术有所升级,制冷效果、节能效果不断提升而已。

另外一个,巴菲特提到他会规避现在正在解决难题的企业,经验告诉他,转机很少发生。所以,这个说法给那些做困境反转策略的投资者提了一个醒,困境反转不太好做,坑可能比较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猜测的,书中并没有说,那就是万物皆周期。一家公司如果能够长期稳定经营,说明这家公司抗周期,抗意外风险的能力强,也就是说公司的经营哲学比较完备,反脆弱能力强。

企业准则的第三条是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巴菲特将经济的世界分为不等的两部分:少数伟大的企业,他称之为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多数平庸的不值得购买的公司。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一,被需要或渴望;二,无可替代;三,没有管制。这些特点令公司能够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和销量。相反,普通型企业提供的是普通型无差别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无法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

作者说,一般而言,大部分企业介于“弱特许”和“强普通”之间。一家弱的特许经营型企业的长远前景要好于强的普通型企业。

就像前面提到的奥瑞金,易拉罐本来是一个普通型商品,但是因为奥瑞金傍上了红牛这个大家伙,销售的是毛利率较高的三片罐,而且基本上是独家供应商,所以奥瑞金就带上了弱特许的特征。(所以,红牛官司浮出水面之后,奥瑞金股价大跌,估值下降)

你看宝钢包装这家公司就有点类似于强普通的公司,它虽然也有可口可乐、华润雪花这些大块头客户,但是二片罐的毛利率太低,也不是独家供应商,竞争太激烈,它也就没有什么特许经营权。

管理准则

管理准则的第一条是管理层是否理性。巴菲特给予管理层最高的评价是,管理层能够像主人一样做事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那些大股东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并且持股50%的以上的公司,大家尤其值得关注。

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是管理层最重要的能力,因为从长期而言,这将决定公司的价值。如果管理层没有找到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回报的项目,就应该分红或加大分红,或者回购注销股票。

当然,上面说的仅仅是理性的一方面,管理层应该把理性贯穿于公司经营的所有过程。

管理准则的第二条是管理层是否坦诚。很简单,如果管理层面对投资者,面对股东不愿意坦诚自己的错误,只愿意讲好的,那么投资者和股东可能就面临被误导的风险。

巴菲特说,在公众场合误导他人的CEO,在私下里也会误导自己。这个道理我已经在文章讲过两三次了,希望大家能够懂这个道理。

而且,巴菲特自己从不避讳公开承认错误;国内的林园说自己从来不犯错,这和巴菲特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我们也看到过林园投资金龙鱼失败的案例。

管理准则的第三条是管理层是否能够拒绝惯性地驱使。“当惯性来临时,理性经常枯萎”,克服惯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根据经验或者盲目的参考其他公司的做法。

在《巴菲特之道》中,我看到不少案例,都是巴菲特看到某某公司管理层采取了某个与众不同的方法的时候,或者改变原来不好做法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关注或买入这家公司的。

财务准则

财务准则的第一条是重视净资产收益而不是每股盈利。就是我们投资公司的时候,不仅要看公司创造了多少净利润,还要看公司是投入了多少资本才赚到这么多利润。

实际上,创造单位利润的效率比创造更高利润更有意义。原因很简单,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股东的资本实力也是有限的,能够从有限的资源里面更多地创造利润,这个才是生意的根本。

前段时间,看鹤老师的直播,他反问观众,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财务自由的本质含义是你的效率碾压别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效率就是ROE、ROIC,没有别的指标。

巴菲特说,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也能够创造良好的回报,那些依靠高杠杆负债而产生高回报的企业令人担心。

财务准则的第二条是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巴菲特说,并非所有的盈利都是平等创造的。

相对于利润而言,重资产型企业财报中所提供的利润指标常常是虚的,因为这类企业会被通胀悄悄侵蚀,它们的盈利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并不真实。

所以,巴菲特给出了股东盈余的公式,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巴菲特也表示股东盈余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字,但是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财务准则的第三条是寻找高利润率的公司。根据巴菲特的经验,高成本运作的经理人会继续增加开销,而低成本运作的经理人总会发现节俭之道。

之前有人感叹福耀玻璃,说今年感觉福耀成本压缩已经到了极致,第二年又压缩了成本,真的是很厉害。对于福耀玻璃这种重资产的公司,利润完全都是从成本中抠出来的,如果没有精益生产的经验和追求极致的管理能力,重资产公司一般都不赚钱。

作者提到,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个独一无二的公司,没有法务部门,没有公共关系部门,没有MBA员工组成的负责收购兼并的策略规划部门,伯克希尔的税后成本不到营运利润的1%,大多数同等规模的公司该指标比伯克希尔高出10倍。

财务准则的第四条是企业每留存一美元,必须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巴菲特说,如果一家公司长期低效率的使用留存收益,最终市场肯定会压低股价。

因此,巴菲特提出来这个“一美元原则”。你在筛选公司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原则,把自己持有的公司做个计算,看看自己持有的公司过去10年是否低效率地使用留存的收益。

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计算了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两家公司过去10年的留存收益,都创造了远超留存收益总和的市值。

市场准则

市场准则第一条就是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巴菲特确定企业的价值很简单,只要能够确定两个变量:一是现金流,二是合适的折现率。

所以,巴菲特强调的特许经营权,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因为一旦失去了这个确定性,对于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将毫无意义。对于合适的折现率,巴菲特一般使用30年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或者就用10%来折现。

讲到确定性,昨天正好听了中泰资管姜诚的路演,他说了一个观点:价值股里面好公司多,而高速增长的公司里面垃圾公司多。

是不是和很多投资者的第一印象相悖啊?哈哈。姜诚解释说,高速增长的行业一般都是景气行业,将来一旦景气度回落,必然是一地鸡毛,只有少数公司能够活下来。相反,那些成熟行业,低增长行业,因为竞争格局稳定,因为已经经历过惨烈的淘汰赛,所以,好公司更多,也更容易找到低估的好公司。

插一句题外话,姜诚还表达了一个观点:股票市场不反映公司的长期价值(可能某个时点,价格和价值会偶遇),只反映短期的博弈价值,所以价值投资者可以在股市长期获得超额收益。

市场准则第二条就是,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相对便宜的折扣价买到。

这个准则讲的就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讲的就是把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打个包,然后再打个折。如果公司未来没有发生那么多风险,那么这个安全边际的价格,就实际上提供了超额收益。

最后的总结

《巴菲特之道》中还列举了巴菲特投资的9个案例,分别用上面的12条原则做了梳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好好看看。

我在书中学到两点,第一个是关于伟大企业的特许经营权,应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许经营权融会贯通地看。第二个是股东盈余。我未来会在我的投资体系里面把这两点加进去作为补充。

花了四个小时,把12条准则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读几遍,最好像我一样,学习消化之后,融入到自己的投资体系之中。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2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