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期盼已久的全面注册制已经来了,大多数投资者彷徨和迷茫的地方,还是在于对交易的影响。除了已经达成共识的新股发行速度会提速外,似乎对估值体系的冲击,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去年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时候,很多人从动机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要大幅提升央企国企的估值,通过做大市值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似乎只是一句口号,缺少抓手。
全面注册制一实施,抓手就来了。大量中小企业涌入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就成了筛选机制。究竟市场会更偏向于给什么样的估值呢?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从成长的角度,要见证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成为行业翘楚,无疑是投资的幸事。但在极度内卷的今天,这种机会往往只存在于一个全新的行业,或者说历史性的机遇。也就是说,行业龙头天然享有估值优势,其它企业只能被资金分流,出现流动性折价。
对于全新的行业,市场从来不吝啬给出高估值。譬如chatGPT引爆的A股市场对人工智能方向的炒作,估值空间就因为应用的巨大空间,被无限打开。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跟进,资本市场显然走在了产业的前面。
如果要想赚估值提升的钱,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重点要盯紧几个方向:一是行业龙头的估值溢价,这也是流动性变化的体现;二是技术革新、商业模式等带来的新领域;三是需求增量带来的成长空间外溢。
注册制带来的市场扰动,最终都会体现到市场估值体系的重塑上。那些以为业绩增长了,股价就会涨的传统投资思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僧多粥少将是常态。结构性的估值失衡将长期存在,如何找到估值提升方向,才是投资者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