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读后感

2023年4月13日15:26:35165

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共34.5万字。

读得比较慢,因为大部分是在健身时听书。

感觉如下:

1. 阿段是位高人,能使用很简单的文字答疑解惑。

2. 书中前后重复的内容很多,但这些可能是阿段最看重的东西。

3. 此书显然适合企业经营者,但投资者应该以此为基去寻找企业。

4. 道理很浅显,读懂未必是真懂,领悟才是真的懂了。

基于全文,受写作夸夸群里@哈尼小美女的文章风格启发,找出阿段20句经典原文,配合文章中部分解读与自己的理解,写了一篇读后感。

虽然本文对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更大,但做为价值投资者,如果从这些角度,去寻找伟大的企业,踩坑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啰嗦之前,先上一张导图,根据对本书内容的梳理,大概画出来的,逻辑结构未必严谨,将就着看吧!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读后感

废话不说,开始。

1. 伟大企业的其中一项特质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解读:当一个企业不再聚焦于赚多少钱、扩大多少市场规模,而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自己的产品能改变弱势群体的生活,这样的追求,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这样的公司,就是伟大的公司。

就像Tim Cook说的:当我们付出努力,为了让盲人也可以使用我们的设备时,我是不会考虑该死的ROI(投资回报率)的。

当然,“利润之上”是要在企业达到一定发展阶段后,才有资格和实力去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从伟大到卓越的跃迁。

2. 好的企业文化:做对的事情。

解读:做对的事情,是一种本分。把事情做对,是一种能力。后者对合格性要求更高,前者对合适性要求更高。合格性可以培养,但合适性是天生的,本分是没办法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短期看,CEO重要;中期看,董事会重要,因为能找到好CEO;长期看,企业文化重要,因为可以维持一个好的董事会。

一群本分的人,可以成就一家本分的公司;一家本分的公司,也可以吸引一群本分的人。

3. 平常心可以帮助人去找到事物的本源。

解读:平常心的作用,就是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够屏蔽噪音,绕过是非曲直,直击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快地判断出,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常心,也是一种本分。

4. 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

解读: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再好的管理层也是徒劳,虽然他们可以做得比其他人更好一些。

5. 差异化是好商业模式的前提,就是用户需要但其他竞争对手满足不了的某些东西。

解读:差异化是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就等于找到摇钱树。用户刚性需要,竞争对手无法满足,就意味着你拥有定价权。

差异化是有条件属性的,能够长期拥有稳定差异化的行业不多,这样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6. 成功是失败之母。

解读:好多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不能自拔,从而失去了再次成长的机会。或者说,之前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有时效性的,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后,这些护城河失去了作用。而管理层并没有及时进化,阻碍了创新基因的裂变。

7. 信誉不是讲讲而已,只有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知道谁是讲(守)信誉的。

解读:也只有在为了信誉而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付出代价,哪怕这个代价很大。这说明,这样的企业懂得信誉比代价更重要。这样的代价就算再大,对于信誉而言,也是微不足道。这是百年老店的经营思维。

8. 人才的合适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解读:合格性是可以培养的,但合适性是天生的。所以,很多伟大的公司,很少有空降的管理层,空降可以弥补暂时的合格性缺失,但合适性的风险非常大,大到足以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自己培养的人才,最大的优势就是合适性,这些人已经将企业文化融化到骨头里,不论是沟通成本,犯错几率,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机会,都是最低的。

9. 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解读:我本人做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内训,我深刻理解这段话的意义。从眼前来看,培训费确实不便宜,但如果公司的目标是百年老店,而不是眼前的财年甚至财季财月,那么想象下,培训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对公司的长期影响会是多么巨大的复利效应。如果按照长期贡献提升率的回馈来计算,培训费还贵吗?

10. 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解读:重要的事情是让公司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商业模式,在其引领之下,形成完善的流程与制度,有序开展日常经营。如果突发的紧急事情,重要到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那么究其原因,一定是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模式出了问题。从宏观上去避免这类紧急事情的出现,是公司能够健康长期成长的重要标志。

11. 保持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

解读:道理很简单,能否做到需要每一名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每名员工心里都有杆秤,让每杆秤都能长期保持平衡,是保持组织最高能效输出的方法。还是回到企业文化的话题,正直是保证公平的必要条件。

就像马云说的:员工为什么离职,第一,钱给少了,第二,心委屈了。

某些特殊情况下,短期情绪可能会因为公平而受影响,但时间是称重器,长期来看,公平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增强凝聚力的方式。

12. 我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的,套用一句俗语叫“童叟无欺”。

解读:虽然有句名言,买的不如卖的聪明。从长期视角来看,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买的永远比卖的聪明。

消费者是理性的,是指长期来看,消费者一定是聪明的、客观的。但短期来看,部分消费者可能是盲目的。如果企业利用了消费者的短期盲目,后果一定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理性为企业投票。

多说一句,能做到消费者导向的企业,长期来看,都不会差。

1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用在这里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生意模式,知道做对的事情,努力把事情做对。

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是负债经营的,打价格战的,非理性多元化的,试图弯道超车的。但不管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是杂草、花草还是稻草,归根结底,还是没做到优秀企业的必要条件。

14. 企业不是什么事都做,这是一种本分。

解读:这里想说的是焦点法则: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那么20%的事情会带来80%的收益。

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让有限的能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企业的本分。盲目扩张,一山望着一山高,非理性多元化等等,最终难以形成竞争力,反而毁掉了自己的优势。

15. 低价是不会长期扩大市场份额的。

解读:价格战的后果就是竞争对手被迫纷纷效仿,从而让市场份额恢复到价格战之前。这时除了价格变低以外,没有其他的变化。短期来看,先行者可能会占点便宜,长期来看,没有赢家。

如果企业的目标是百年老店,那为什么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只有不具备差异化的产品,加上短视的管理层,才会引发价格战。

同样,“性价比”也是个伪命题,物美价廉的产品是不存在的,这只是在为性能不够好而找借口。

16.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

解读:从企业的长期经营角度来说,敢为天下后,是聪明的战略。

相比早入,晚入更安全。因为早入者帮助你充分理解了消费者需求。早入有可能占有先机,但也可能一败涂地,取决于是否聚焦在企业的长治久安。

晚入不代表会一直落后,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形成产品差异化,实现“后中争先”,否则不如不入。长期视角来看,晚入的风险更低,活得更久。大多数好产品源自于多年的“厚积薄发”。

17. 低价是条最容易的路,也是一条最难的路。

解读: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增加市场份额的作用只是多亏钱而已。经常用低价做为武器的公司,不值得长期看好。

砸钱的目的是建起“护城河”,否则砸多少钱都是打水漂。而且,砸钱是一条不归路,不论未来是否能够建起“护城河”。

18. 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瞎说。

解读: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本分”。消费者是最聪明的,他们会用大脑为自己的选择投票。你可以一时骗过所有人,也可以永远骗过某些人,但你无法永远骗过所有人。潮水终究会褪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19. 一般来讲,多是只有错买没有错卖的。

解读:对于经常收购并购的企业,要小心提防,他们有两种情况,一是产品不成功,从而通过收购多元化;二是产品太成功,从而错误地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成功。不论是那种情况,都是缺乏专注力的体现。试想下,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做为卖家,你会把公司最好最赚钱的业务卖掉吗?

20. 当发现错了就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解读:尽管改正错误,可能会伤筋动骨,但这是成长的代价,不改正则早晚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就好像谈恋爱,在对方身上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某天突然发现对方是个渣男(女)。此刻是应该继续谈下去,尽力挽回损失,还是直接一刀两断。

对企业来说,不管发现任何问题,比如经营思路,管理层品质,产品质量等,能够具有第一时间改正错误的勇气,是可以长期看好的必要条件。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2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