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赚不亏:长线投资成功的关键

2025年7月23日15:16:4629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职业投资者,为什么我最后,会选择并坚定了长线投资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长线投资,才能做到“只赚不亏”。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没有什么本金,我能理解他们去做短线、炒热点,我以前做的中线交易,也是如此。

但是,当我从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小子,遇到爱的人成了家,有了孩子和稳定的生活,有了基本的财务自由后,我的想法却不同了。

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再想着要赚大钱了,而是想着,在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准基础上,能稳定的增长自己的资产。

二是,考虑孩子的未来,所以会去想,什么样的投资方式,可以比较简单有效的,从小就教给他们,让他们一开始就走上,能长期稳定盈利的投资道路,有富足的人生?

以上这两点,只有长线投资,才能做到。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只赚不亏”,长线投资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难的,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第一个要求:长期思维,避免短视

长线投资要做到只赚不亏,首先不能短视,要把思考的时间放到2、3年,甚至未来5年,去想当下我们身处的社会,正在发生哪些重大的趋势变化,什么样的产业,会在这些大趋势里,获得最好的发展?

也即是说,长线投资的第一步,其实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宏观思考,是将股票市场的各个行业、产业,放到当下时代趋势的大环境里,做一种俯视式的立体审视。

第二个要求:买点选择,前休现牛

当我们选择了顺应时代大趋势的产业后,研究什么样的个股,也要放在一个长时间去看,所以,必须看它们的“月线”,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长度,看它们长期走势的节奏。

这里谈的就是“买点”的选择,在技术分析的时间周期上,选择以“月”为周期的走势图,看到它们过去几年是否经历了充分的休整,看到它们现在的长期力量是否全部向上进入牛市了,这才是好的长线买点。

第三个要求:锚定龙头,坚韧不疑

当我们结合了时代趋势、长期力量,确认了选择投资的产业时,进一步我们就要锚定它们的龙头,这个龙头,就是:在基本面上,营收和净利最高、在技术面上,率先进入牛市突破了。

选定并买入了龙头后,我们就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在过程中,面对一些利空的消息和不好的传闻,要能够坚韧不疑,切不可因短期事件,动摇长期持有的决心。

第四个要求:行业配置,分散投资

长线投资不是赌博,必须做好基本的行业配置,不能全去买一个行业,更不能全去赌一只股票。所以,每个产业,只能选择1-2只股票,每只股票最多只能配置20%的仓位,这是做长线最基本的分散投资。

即使我们在选股和选时上,做了很多的努力,也无法做到,所有买到的股票都能成功,所以,要以基本的分散投资,以防御个别意外情况的出现,以及系统性的风险,这对长线投资做到“只赚不亏”非常重要。

第五个要求:仓位管理,牛高熊低

坚持单只股票最多20%的仓位配置,在熊市的时候,找到符合标准的长线股较少,那么,我的仓位自然比较低,甚至找不到股票可以配置。等熊市结束,到了牛市初期,符合标准的长线股较多,仓位自然会高起来。

此外,当我们的仓位较高,又出现了符合标准的新的产业龙头时,则可以对现有的持股进行减仓,逐步空出资金,去配置新的产业,从而使我们的行业配置和仓位管理,形成一种动态的再平衡,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组合的风险。

第六个要求:长期持股,降低成本

对我们选择和买入的长线股,要有长期持股的心理准备,并且在持股中,出现利空、股价下跌时,不仅不能动摇,还要善于利用股价的短期波动,进行“大跌加、大涨减”,逐步降低我们的持股成本。

这一点对长线投资,也非常重要,只有我们学会了降低持股成本,才能更好的应对判断失败时的损失,尤其是在熊市时期。同时,更低的成本,也可以大幅提升长线投资的收益率。

第七个要求:独立思考,强大耐心

长线投资要想做到“只赚不亏”,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耐心。独立思考,才能够对自己选择的产业龙头,有发自内心的认知和坚定,不会受到他人或市场的干扰,这样才能赚到大钱。

强大的耐心,是在没有机会时,能够长期的等待,不羡慕别人赚钱,不动如山。到了持股时,也有强大的耐心,能接受波动,能延迟满足,能以富足的内心,去收获时间的复利。

总而言之,做长线投资想要成功,并且是持续几十年的那种成功,逐渐的富有,到老、到死都保持富有,就要想方设法的先做到“只赚不亏”。

即使都是做长线,但每个人的投资方式并不一样,但只要能够先做到“只赚不亏”,然后,好的时候赚大钱,不好的时候赚小钱或不亏钱,就必定能实现资产的长期持续增长。

所以,长线投资者,先不要急着赚大钱,先想方设法做到“只赚不亏”,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必能收获真正的滚雪球复利。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