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为什么很少抓住重仓翻倍的机会?)提到的第一类翻倍机会是,“中短期基本面(预期)发生大的正向变化,刺激股价实现翻倍以上涨幅。”本质上是,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和业绩增速的预期发生大的正向变化。其中一类股票是,“业务结构变化带来基本面预期的改善,市场的估值定价逻辑发生变化,EPS预期的变化带来PE的快速提升。”我认为纳睿雷达就具备这种潜力,这篇文章主要谈下核心逻辑、上涨空间、时间节奏和常见的疑问。
一、核心逻辑
初看纳睿雷达,让我想起19-20年的亿嘉和。两者的业务模式都是To G,部分依赖于资源关系;原业务都在深耕省内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化扩张;核心看点都来自新产品或新业务。区别在于,纳睿的创始人技术背景更强,包总是雷神和AMD的工程师出身;业务想象空间更大,纳睿相当于用一项核心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未来双极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水利防洪、民用航空和军工防务等领域将逐步规模化落地,有望驱动公司在23-26年持续快速增长。公司实控人的信心也较足,主动把股份锁定期从26年延长到28年。
现阶段纳睿的核心逻辑是,水利测雨雷达的第二增长曲线将得到确认,打开公司想象空间。国内X波段天气雷达的潜在需求大约1000台,对应80亿的市场规模。假设在国内主要流域平均每40-60km部署1台雷达,水利测雨雷达的潜在需求大约1500-2250台;按单台价格700万(参照北川采购的机械型雷达475.5万),对应105-157.5亿的市场规模。因此,水利测雨雷达的市场规模大于天气雷达,而且在水利部政策推动下铺设进度可能更快。
水利部22年印发《水利测雨雷达系统建设与应用技术要求(试行)》,指导推进水利测雨雷达的业务化应用。今年水利部长李国英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进一步延长雨水情预见期、提高精准度。近日开会还提到,“要推进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网建设,……,在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等重点区域加密布设站网。”
首先,水利测雨雷达是必要的。22年7月15日,四川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爆发洪灾,当年12月14日测雨雷达的采购即落地。相比暴雨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官员责任认定,这笔帐并不难算。气象卫星仅能实现低分辨率监测和初步定性预警,而水利测雨雷达通过以雷达站为中心、半径≥45km水平范围内、地面以上2km垂直高度大气中无缝的连续仰角步进扫描作业,可实现近地面层液态水含量的精细化测量,提高面雨量监测精度,欧美国家的水文预报监测也有应用。
其次,在各种技术路线的试点应用中,双极化相控阵型测雨雷达是纳睿的独家产品,目前最受水利部认可。相控阵测雨雷达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无故障运行时间等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机械型测雨雷达。而相比单极化相控阵测雨雷达,双极化相控阵型测雨雷达可以获取更丰富的探测信息,纳睿目前在湖南湘江流域(3部)和河北雄安新区(4部)试点应用,湖南水利部门评估的应用效果良好。
纳睿与水利部信息中心签订的试点应用合作协议将于23年11月到期,结合每年7-8月是主汛期、容易发生洪水,我预计明年6月底之前,公司大概率会有不少于10台水利测雨雷达的正式订单落地,可能来自湖南、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届时可观察明年4月各级水利部门在水文测报方面的预算和绩效要求。参照天气雷达,水利部将来可能也会推出水利测雨雷达的专项发展规划,从而推进各流域的建设。
二、上涨空间
两周前,有人问纳睿的合理估值是多少?其实我也没算过,因为合理估值只是一维的概念,估值波动区间是二维,再加上时间才是三维。当时我的基本判断是,纳睿向下跌到70-80亿市值是底,向上有机会涨到250-300亿市值,隐含的赔率还不错。未来两年半处于提估值的阶段,不管是水利测雨雷达订单兑现或业绩增速修复,还是军工资质认证或车载毫米波雷达出现进展,对估值都是正向的刺激。
我评估的市值空间是250亿左右。公司规划的一期产能100台,二期产能200-300台,合计300-400台。按单台价格800万,对应的产值24-32亿。我认为,仅考虑天气雷达和水利测雨雷达,公司远期有望达到20亿收入,9亿净利润,给25-30倍PE,对应225-270亿市值。这里涉及对收入、净利润率和估值的假设。
假设一:远期收入达到20亿。目前国内X波段天气雷达仍有约700台的部署需求,对应56亿的市场规模。加上水利测雨雷达,合计市场规模为161-213.5亿。假设这些雷达在5-10年内完成部署,且纳睿的市占率维持70%-80%,取中值对应的收入约20亿。此处仅考虑公司X波段天气雷达和水利测雨雷达的收入,并未考虑C波段和S波段,公司已有C波段产品,今年或明年也将推出S波段产品。也未考虑民用航空和军工防务的拓展,民用航空的潜在需求不低于500台。此外还有雷达软件和服务收入。
假设二:净利润率降至45%。纳睿在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市占率高达70%-80%,且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较高,竞争对手会不会采取降价抢份额的策略?一是,纳睿采取低成本的微带贴片技术路线,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复制,两者之间依然会存在成本差距。二是,在气象部门的天气雷达招标中,技术得分的权重最大,报价得分通常只有30分,即使对手降价也未必能中标。过去三年纳睿的产品售价稳定,毛利率维持50%-53%。但公司水利测雨雷达HAXPT0164的价值量相对小于天气雷达,随着水利测雨雷达的放量,综合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可能下降,因此审慎假设净利润率降至45%。
假设三:给予25-30倍PE。包总希望把纳睿打造成一家雷达平台型企业,覆盖从X波段从C和S波段,从民品到军品,从有源相控阵雷达到4D毫米波雷达,从雷达整机到雷达生态。当公司的X波段气象雷达和水利雷达收入达到峰值时,仍未达到其成长天花板。公司战略对标的美国雷神当前也有25.3倍PE(TTM)。
三、时间节奏
我判断纳睿在25年底之前可以涨到250亿左右。纳睿股价上涨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一段将是,公司的水利测雨雷达第二增长曲线得到市场认可后。也有人问,纳睿的水利测雨雷达何时会落地?我猜明年6月底之前大概率会拿到正式订单,最快也许是今年Q4。至于更具体时点我也不知道,最先掌握信息的一定是那些距离水利部门和公司比较近的人。我缺少信息资源优势,只能用前瞻性预判+耐心等待来替代,缺点是需要承担等待的机会成本。
如果我的预判正确,整个过程就是,逻辑领先股价,股价领先事实和数据。少数人先挖掘出纳睿的投资逻辑,预判到潜在的基本面向好和股价上涨前景,提前埋伏等待。然后有些信息灵通的人提前获知公司拿到订单,并且买入推动股价上涨。而多数人直到股价上涨一段或某天发生异动后才去找背后的原因,不涨起来不会引起重视。等股价涨起来、逻辑和事实清晰地呈现出来后,才开始意识到市场正在演绎这个逻辑。从以往经验看,这个逻辑演绎的过程通常会持续3-4个季度涨到250-300亿。届时假若25年民用航空和军工防务雷达有进展,还可以继续yy第三增长曲线,使市值峰值达到更高,超越300亿也有可能。
四、常见的疑问
最常见的疑问包括,潜在空间是否不大?水利雷达订单何时能落地?高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能否维持住?估值是否偏贵?公司现阶段股价诉求是否不强?另外,也有些人担心公司To G业务模式受地方财政的影响,对关系资源的依赖,以及回款偏慢等问题。
估值的角度,除远期市值空间和PEG外,也可以选择另一只次新雷达股航天南湖为参照物。航天南湖未来三年的预期净利润复合增速24%,当前估值对应23年46倍PE。相较而言,纳睿的估值并不算贵。公司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37亿,IPO净募资18亿,合计55亿;发行市值72.2亿,在正常情形下也不会出现破发。
至于地方财政的影响,水利测雨雷达处于0-1的过程,可以先从湖南、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开始推广,至少初期受影响较小。天气雷达,公司目前新增订单正常推进,而且上半年的同比增速较快,后续可以继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