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数据港成立于 2009 年,是上海市静安区国资委投资控股的国有数据中心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据港已经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技术领域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的多项云计算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指标已比肩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全球云计算产业巨头。公司在亚洲率先设计投资和运营了亚洲首个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的数据中心,2017 年获得行业国家顶级科技大奖“数据中心科技奖——科技杰出奖(能效)”,公司在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方面的指标位居行业前列。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大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增长迅速。按照标准机架 2.5kW 统计,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在不断增加,2021 年达到 520 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30%,其中大型及超大型占比80%。
区域分布方面,2021 年,中国数据中心新增机柜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北三大区,合计占比达 85%。我国 IDC 业务市场已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这些区域的客户需求仍然在日益增长,拉升 IDC 业务市场规模。另外,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我国数据中心发展迅速,年耗电量为全社会用电量的 2%,但其中大多数数据中心的 PUE 普遍大于 2.2,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节能低碳潜力巨大。为强化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工信部发布了绿色数据中心公示名单,2020-2021 年绿色数据中心公示数量分别为 60 个、44 个,其中互联网领域数量最多。
我国 IDC 市场主要由电信运营商主导,形成了基础电信运营商及众多第三方 IDC 厂商共同参与的市场格局。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很大一部分作为保障信息通信传输和业务自用,市场商用部分的客户群体较为分散。而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经过多年深耕,业务高速发展,主要承接核心城市的数据中心需求,如互联网、金融、政务客户需求等,大多在需求潜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布局。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报告,从 2020 年数据中心业务市场收入占比来看,基础电信运营商约占总市场规模的 54.3%,其中中国电信市场规模约占 23.8%、中国联通约占16.7%、中国移动约占 13.8%。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市场规模占比为 45.7%,对比2019 年的 40.7%,市场占比有明显提升。
股权结构
公司控股股东为上海市北高新有限公司,该公司为上海市静安区国资委 100%持股。二股东为上海钥信,是曾犁的控股企业。目前公司前十大股东共计持股 55%。
罗岚,董事长。历任上海不夜城联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闸北区不夜城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不夜城新发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苏河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现任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犁,副董事长、总裁。历任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北京大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 EMC 公司全球总部产品经理、全球联盟经理、亚太区全球战略联盟总监、华东区渠道销售总监,美国 QUANTUM 公司北亚洲区总裁,美国 EMC 公司亚太区 OEM 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曾影,财务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学历,注册会计师。曾任江苏界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等职务。
王臆凯,董事会秘书。历任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事务专员,证券事务代表,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与投资者关系部副总经理兼证券事务代表,现任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证券与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兼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业务管理部总经理,证券事务代表。
十大流通股
截止 2023年3月31日为止,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1.68亿股,累计占流通股比:50.97% ,较上期减少410.60万股。
公司业务介绍
1.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截止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共计新增具备运营条件的自建数据中心 9 个,新增 IT 负载约 116.52 兆瓦(MW),累计已建成及已运营数据中心 34 个,IT 负载合计约 366.82 兆瓦(MW),较 2018 年末的 68.1 兆瓦(MW),运营规模增长了 438%,折算成 5 千瓦(KW)标准机柜约 73,365 个。从 IT 容量分布来看,公司在京津冀的容量为145MW,占比40%,长三角为166MW,占比45%,粤港澳的湾区为57MW,占比 15%。
随着公司主营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公司近年来逐步实现了在华东、华北,华南三大区域的战略性布局,在此基础上,公司紧跟国家“东数西算”的数据中心布局规划指引,积极探索市场收并购等方式实现外延式发展,持续拓展与积累核心城市数据中心资源,快速拓展业务规模及挖掘潜在客户。
2021 年,公司完成京云科技及其子公司 100%股权收购,获得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内约 50 亩土地使用权,以备在该区域开展数据中心业务拓展,进行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及投资。这是公司继北京房山、河北怀来数据中心项目后在首都经济圈的又一重要战略布点,有助于加速实现公司在国内一线核心区域战略资源储备。
目前,公司有三个新项目,分别是河北怀来( 24MW ),河北廊坊( 43MW )和上海闵行项目(26MW),将于今明两年交付,为公司拓展新客户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公司业务
IDC 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服务,根据客户规模和要求不同区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并形成以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为辅的经营模式。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
具体而言,电信运营商或大型互联网公司对公司提出具体的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和运营服务等级要求,公司按照要求投资建设数据中心,最终用户将其服务器及相关设备置于数据中心内,并由公司按照与用户协商达成的运营服务等级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 365×24 小时不间断的技术运行和运维管理,确保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处于有效安全的工作状态,保障用户服务器及相关设备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并按照服务器所使用机柜上电数量收取服务器托管服务费。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
IDC 解决方案业务
公司通过对主营业务进行延伸,针对公司在数据中心领域有较强的建设交付能力及运维托管能力,充分发挥公司技术、运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从而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并将公司在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建设运维和提供增值服务等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行模块化,以此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产品组合业务,如设计规划咨询、项目管理、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数据中心改造业务、第三方托管服务等;从而扩展客户群体,拓宽公司业务范围;综上所述,解决方案业务暨“端到端”地负责把业务需求转化为规划、设计,直至交付并为客户长期运营服务。
数据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满足高可靠性、高可用性以及低成本的要求并不容易,不是单靠某个环节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全面的、系统的考虑和评估、周密的实施和长期的优化和改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云服务业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 5G 应用的普及,下游客户对于 IDC 服务商的专业能力、服务范围、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积极探索产业链上下游,为进一步提高自身服务业务范围,公司搭建了云业务销售团队,并深入了解各云服务及产品的特性和适用性,最终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云服务的销售,并获取相应的销售收入。公司通过云服务,可为企业提供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新技术,以及“海量”的计算、存储、网络、CDN、BGP资源,联合生态伙伴帮助企业快速、弹性、安全、高可靠、低成本地发展自身业务
目前 IDC 解决方案占比很低,且波动较大,未来只是作为 IDC 核心业务的有效补充。另外,公司把云服务业务作为未来可能的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营收很少,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财务分析
1. 主营业务收入
2018 到 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9.097 亿,7.266 亿,9.097 亿和12.058 亿元人民币,CAGR 为 10%。2021,公司录得营业收入 12.058 亿元,同比上年增长 32.55%,高于历年增速,主要系新项目交付产生的运营收入增加所致。其中,IDC 服务业 12.033 亿,同比增长 37.31%,IDC 解决方案 104.2 万元,同比下降96.82%,云服务收入 147.27 万,同比增长 137.71%。我们预计,未来三年,随着公司新项目的投产(河北廊坊、河北怀来和上海闵行),公司客户将逐渐多元化,有利于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有效提升。
从销售模式上看,公司主要以批发业务为主,2021 年,其收入为 11.6 亿元,同比增长 35.68%,零售业务收入为 4569.58 万元,同比下降 16.46%。从区域来看,北京和江苏的收入增幅最大,2021 年,达到 247%和 144%,而河北,浙江,上海和深圳是公司最大的收入贡献地区。
2022 年 Q1,公司实现 3.42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0%。相比上年同期,公司运营规模扩大,机柜上电运营增加导致收入增加,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 毛利率
2018 到 2021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29.8%,36.5%,39.9%和 33.1%。2021,公司毛利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为其营业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47.55%,系新项目交付后折旧等运维成本增加,其中电费增长 36%,房屋设备租赁及折旧同比增长了 71%。
我们对公司未来 5 年进行了毛利率测算,预计 2022 年,公司将经历毛利率的历史低点,从 2023 年开始,毛利率有望触底反弹,年均增长 2-3 个百分点。
3. 运营成本(OPEX)
2018 到 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 0.4%,0.8%,0.2%和 0.3%;管理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 6.5%,8.2%,7.6%和5.4%;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 2.5%,3.7%,4.4%和 4.4%;财务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 2.6%,8.1%,10.8%和 12.9%;
公司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占比相对稳定,而管理费用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公司财务费用占比逐年攀升,除历年借款额增加,相应利息费用增加外,2021 年,公司还执行了新的租赁准则,新增费用及项目转固定资产后贷款利息停止资本化,导致计入的财务费用增加,2021 年财务费用增长了 59.55%。我们预计,随着新项目的建设,公司借款金额仍将保持一定增速,财务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但占收比会逐步小幅下降。2022 年 Q1,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 20%,财务费用占收入比为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