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讲 会计准则概论

2023年11月10日15:54:1473

本书的书名叫会计准则解释,是自己对于多年来讲授会计准则内容的自我阐述,有些是一家之言,有些是借鉴别人;有些是自己天天思考之后的结果,有些是与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当中所得,有些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写着写着迸发出来的新的观点与想法。大部分是自己的辛勤所得,得来均不易,写出来之后使得人的思想更加清楚,也增加了我对会计准则的认识。

这第零讲,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决定。不是我的首创,隐约记得有哪位作者曾经在他的书中将其书的第一章叫作第0章。这里搬过来,就把它称为第零讲吧,算是对于会计准则一些基本问题的预先讲述。因为毕竟后面的内容是围绕着一项基本准则和41项具体准则所展开的。

这一讲的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什么,二是是什么,三是怎么办。也即为什么会有和需要会计准则,什么是会计准则,怎么来运用会计准则。这里的第三部分内容当然只是在这一讲中简单概述一下,真正的主体内容会在以后的各讲中详细展开。

一、为什么会有和需要会计准则

为什么会有会计准则?在我看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即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会计准则。是一个充分性的概念,也即在怎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会计准则。而为什么需要则是一个必要性的概念,也即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会计准则来对我们会计交易和事项进行规范。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事情,不过二者显然是联系在一起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基本解决了会计准则为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了。

顺带再说几句,一般我们把前面两部分内容看作是理论部分的内容,也即“为什么”和“是什么”是我们认识某一事物的基本逻辑顺序,“为什么”说的是这一事物的产生的条件与需求,“是什么”是建立对于这一事物的基本概念或是新认识,我们可以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当中找到对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认识,但这只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而已,我们要在历史的发展当中去认识某个事物,这是动态的角度;在我们形成对于其“是什么”的概念时,其实我们是从静态的角度去对它加以认识,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认识,这是发展的。

举个具体例子,比如说我们对于市场的认识就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开始我们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之时,我们还停留在计划的思维当中,还是认为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与形成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市场的作用,市场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由于我们的思想禁锢得太久了,我们还是把市场当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了,因此提的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看法。之后,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有关市场与计划的争论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我们才直接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我们改革的目标了。在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与计划概念的转变。而这转变标志着我们国家改革的深入。在我们会计这个学科领域也是一样的,对于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准则也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这个问题我们会在第二部分当中详细展开。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会计准则这个名称的形成比较晚,采用这个名称最早应该是见于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当然会计准则成为会计界的主流词汇应该还是在美国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之后。不过会计准则的萌芽则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一般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前身叫作“公认会计原则”(GAAP),这一概念的形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30年代,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大经济危机。1929年,美国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大股灾,史称“黑色星期四”,这一天所有的股票都倾泄而下,一天之内下跌了近40%,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罗斯福出台新政,着力开始挽救经济。而会计本身当时也作为众矢之的,被人诟病,因为混乱的会计制度成为爆发经济危机的诱因之一。在资本市场上,会计的欺诈与混乱横行,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编制,也无须经过审计,怎么编制报表也由企业自行决定,无须遵守统一规定。这种混乱局面使得投资者只是在关注着节节攀升的股价,而不管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投机盛行。会计的混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大萧条经历了五年时间(1929-1933),在此期间,美国会计界和证券界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着手解决在会计上的混乱状况。《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出台开始对于证券交易进行规范和监督,公认会计原则的概念被提出来,以便建立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

此后,美国在1939年成立了CAP(会计程序委员会),开始发布“公认会计原则”第一层次的正式文献《会计研究公报》。在1956年,APB(会计原则委员会)取替了CAP,继续完善公认会计原则。在196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任命了一个叫“发展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66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特别公告,即ASOBAT(A Statement of BasicAccounting Theory),这份公告初步确立了公认会计原则的权威地位。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3年3月设立。设立目标是要建立并改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准则,并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公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FASB试图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集中精力处理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关系,并及时更新准则(如有必要的话)以适应商业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提高公众对财务报告所含信息的性质和目的的理解。FASB的出现解决了之前CAP和APB阶段时的矛盾与混乱,使得会计准则这一基本概念正式成为规范会计交易和事项的主体,也使得会计准则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从此以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运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FASB的本身制定准则的灵活性以及权威性与会计准则本身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共生共长,使得会计进入了准则时代。

为什么需要会计准则?我们其实从上面的历史发展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不过我们需要去挖掘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会计准则的出现显然是为了去规范会计的交易与事项的,而之所以要对其进行规范,是因为会计是提供经济信息的,我们要拿这个信息来进行决策,当然就希望这些信息能够真正作为决策的依据。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会计信息要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讲当中详细讲述。就具体的交易与事项来说,我们显然要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等多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要求就构成了各个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了。后面我们会知道我们对于会计业务进行了六大要素的分类之后,我们的准则其实主要就是围绕着这六个要素所展开的。会计准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相关以及可比,而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们就需要会计准则来对于会计交易与事项进行规范了。这也正是会计准则存在的理由,也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基于决策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要求,经济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需要一些基本的标准与要求,这些标准与要求可以称之为会计规范。而会计规范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会不同,如今的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会计准则。至于为什么会计规范的表现形式现在是会计准则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了。此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属于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二、什么是会计准则

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会计准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探讨会计准则的本质了。从我们国家的划分来看,我们是把准则区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这个划分是易于理解的,但是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因为我们一般把基本准则看作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为说白了,这个基本准则它并不是准则,它是对于怎么来制定会计具体准则所做出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对于一些具体准则当中还无法进行规范的部分进行便宜处理的依据。

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什么?首先的看法,是认为是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可不是嘛,会计处理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而对于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当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性,那么我们把会计准则作为某种技术规范显然是合乎情理的。会计准则本身的特征之一显然是在于它的技术性,这是体现会计人员专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会计人员叫做“会计师”的原因吧,师者,专业之称谓也。律师、医师、工程师都是具有专业性的称谓。

第二种看法,是认为会计准则的本质在于其经济后果。经济后果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1年,最早由美国会计学家泽夫所提出,提出之后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显然我们会计准则规范着日常的会计事务,规范着会计处理的方法,而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最终是会形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数字的,这些报表数字,比如说最后的利润表上的净利润的数据往往是我们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也就是这一净利润数字的不同会影响不同人的利益,也即具有经济后果。这些利益会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就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博弈,因为准则的制定过程显然是会影响到最后其在企业当中的得益多少,利益相关者都希望尽可能地制定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准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导出我们的第三种看法。

第三种看法是认为会计准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过程,这当然是从准则制定过程的角度来看的。我们上一段说了,因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所以利益相关者都会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当中来,在美国,这种利益集团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的现象很普遍,某个利益集团否决了某项准则的消息时有发生,这样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其实是一个相互力量对比所形成的政治过程,其产生类似于是进行某项政治决策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对比以及谈判能力和协调能力了,这样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可能其专业性就要打点折扣了,把会计准则看作是一种政治过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三种观点,其实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可以对它们兼容。显然,从结果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显然是具有经济后果,而从准则的制定过程来看,显然又是一个政治程序;另外,考虑到会计本身的专业性,当然我们也需要会计准则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这也为什么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所有人员当中不仅仅是一些利益团体,也有一些会计专业人士,比如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啊,会计专家学者等等。这样来看,会计准则其实可以看作是这三方面的统一体。这有点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每一个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只是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不同部位,由此就得出大象就是什么的结论显然就只是大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象本身了,要形成一头完整的大像的认识我们就要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这样才真正成为一头大象的整体了。会计准则也是如此,我们把以上的三种观点整合起来,大概我们对于会计准则的究竟是什么就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认识了。不过对于会计准则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合约经济学的背景下我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考虑,这一点属于更深层的认识,我们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三、会计准则概要

这一讲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会计准则的运用,这一方面显然这里只能是先作一个归纳,是一个通盘的考虑。当然在这里先说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相应的具体准则的全面图景,会有利于我们找到以后各讲在其中的位置所在。而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二讲展开。我们国家的41项具体准则大概的体系,笔者作了分类与归纳,大概如下所述,大类可以分为五类:

要素类: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建造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资产减值(9项资产类);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收入、所得税(其他要素7项)

特殊交易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关联方披露、合营安排(8项)

金融类: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金融工具列报、公允价值计量(7项)

报告类: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每股收益、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7项)

其他类: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3项)

后面的讲述内容大体顺序当然是先讲基本准则,用一讲的内容展开,后面则是根据财务会计与会计具体准则的大概体系来展开,顺序采用的是一般的财务会计的体例,但其中的内容主要还是以会计准则内容作为基本来展开的。对于金融类的会计准则如保险方面的本书是把它简单化处理,就只讲述一些基本的金融资产的内容,而一些次要的会计准则,比如说政府补助、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因为其主要是一些特殊的业务,并没有多少普适性,所以本书也不打算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述。其他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都将一一详细展开。讲述的方法在前言中说过了,会参考准则的条文,但基本上还是从理论的层面或者说从理论的高度来去探讨某一个准则,准则条文当中一些内含其中的道理这里尽可能加以阐述,而对于笔者认为可能需要进一步去探讨的地方,也会一一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供大家参考。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