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所有的会计要素的内容以及一些特殊的经济交易进行了会计处理以后,不可能这样就把相关零散的会计资料一股脑地交给信息的决策者(或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把这些相应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压缩调整。这浓缩之后的东西就是会计报表了。我们现在有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同义)之分,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多样化,同时企业本身的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弄得财务报表变成财务报告后,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大增加了。
最典型的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已经可以长达几百页,会计报表淹没于其中。这简繁的转变,在开始是时候令人欣喜,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个痛苦,但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多得到一些关于企业的信息。但这种财务报告的繁杂性蔓延之后,事情已经走向了反面。网络世界信息浩如烟海,搜索的需要成就了Google和百度这些大企业,也提示着我们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必要的时候又由繁变简恐怕是下一阶段的潮流,这种潮流已经初显端倪。
一、财务报告发展
财务报告的主体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理论是应该归属于财务报表的,因为它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表内的附注就更是如此了。同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附注一样都要符合GAAP的要求,同时要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财务报告除了上面两项以外,还包括其他财务报告,主要是一些辅助资料和财务报表的其他手段,具体来说,可能包括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责任报告和一些自愿披露的内容。
会计处理的四个过程,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每一项准则都要涉及到,当然一般是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是每一项准则的主体内容,而记录其实是会计分录的处理则一般是要由会计准则指南来加以约束的。
这四个概念我们在第一讲就说过了。这里我们重新提出来,是因为我们要从这四个过程的角度来区分一下财务报告的构成内容。
前面说了,财务报告其实包括了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联系到这四个过程,我们一般认为财务报表和确认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确认就不可能有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一般只要披露就好,是不会涉及确认的。其本身也不需要受GAAP的限制,也无须审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报表当仁不让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内容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更加令人放心(因为又是确认,又是审计的),更因为财务报表当中的内容反映了企业各项基本情况。因为我们所要了解的各项基本情况不同,我们就形成了财务报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而不是其他,当然是因为这三张报表足以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但事实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追溯一点历史吧。资产主义的萌芽与发展需要我们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而资金的提供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导致二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怎么解决呢?
资金提供者把钱给了经营者,当时的例子就是有钱的资金提供者一起合买了一条船,雇佣了一些水手,选了个船长,满载着意大利的特产就往东方进发了。卖了特产,换回中国的茶叶、瓷器和印度的香料等等货物满载而归了,买卖之间到底获得多少净收益,就需要对这些货物的成本进行核算了。最初是簿记,加以记录,后来发现簿记最后得到的账本过于复杂,资金提供者看不明白,那就把这些信息加以浓缩吧,搞个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自然就体现了这一趟下来到底是赚钱还是亏钱了。也就是说,其实当时的情况是,资产负债表最先跑出来,给资金提供者提供着基本的信息。
最初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为了报税以及终止合伙关系时使用的,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一直是会计报表的主流,而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济危机引起的大萧条引起了会计报表的混乱,进而导致了会计报表的变革;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会计目标的转变所导致的,也即会计目标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这一转变的促成更多也是因为公众持有的公司越来越多,股份越来越分散造成的。中小股东更关注的是企业能不能获利,所以利润表就显得重要了。中小股东关注盈利能力,因为盈利能力的信息才能使其作出对企业是否投资的决定,决策有用性就变成会计信息的生命线了。
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会计实证研究也大都围绕着收益与股价所展开,研究的大概结论是:收益的信息会有助于解释证券价格。当然这一点还是存在着争议,也还有许多不相一致的地方。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大影响了财务报告理论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对于会计报表本身重要的性的观念,资产负债表因为其全面性成为更总括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手段,而收益的概念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则更是使得资产负债表重回会计报表体系第一的宝座。
二、财务报表概述
让我们首先从财务报表说起。什么是财务报表?财务会计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财务的,二是历史的。第一点其实与货币计量的假设是相通的。财务的就意味着要能是货币进行计量的,也即能用数字也加以核算的,在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我们的数字就代表着同一的含义,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就可以加起来,从而有了形成总括信息的可能。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这两个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大概是因为财务的特征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又把会计报表称为财务报表了。财务报表的核心在于向外界传递企业会计信息了。
那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呢?有学者提出高质量,并对高质量加以了限定。其实这个概念并无多少新意,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本身就暗含着高质量。会计信息是不是高质量的,怎么才算高质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也无须统一标准,因为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它有不同的成本局限,也有大小规模的不一样。所有这些都会影响着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可能所要花费的编制报表的代价可能就越大,怎么达到一个成本效益之间的平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信息本身是反映事物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了解同一个事物。这不同的角度往往相互印证,相映成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虽然是同一个,但是因为角度不一,看到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这多面我们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都不是这东西的本质,我们可能需要跳出此山,到空中去俯看一下,才可以得到全貌了。把盲人摸象的盲人印象整合一下,就成了真正的大象了。
财务报表解决的问题是对企业怎么样进行反映。我们需要透过财务报表去发现企业的具体情况的,财务报表反映着企业的真实情况。怎么来反映呢?我们一般都会从动态与静态两个角度来看它。用在我们财务报表当中就是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注意利润表、收益表、损益表我们一般是视为相同的)两个角度去反映一家企业的真实情况。前者是一个快照,拍一下就定格了,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拍又定格了;后者是拍一段录影,是反映着企业变化着的情况了。我们把前者看成是财务状况,后者则认为是经营成果。很奇怪,本来是过程的东西却叫结果,本来是结果的东西却叫状况,这大概是事物中的辩证法吧。也可见过程与结果之间紧密相联,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同一事物。呵呵,本来就是,因为二者是反映同一样东西的。
静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就是资产负债表,从其定义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资产负债表其实是财务状况表,这样资产负债表与财务状况变动表是紧密相连的。以上我们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财务报表以及为什么需要财务报表、什么是财务报表以及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这一部分是本讲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三、为什么需要资产负债表
对于为什么需要资产负债表,我们一般是理由是因为会计使用者需要信息,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资产负债表所能起的作用角度来分析它。
资产负债表有什么作用呢?大略说说吧,
一是有助于判定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是我们要把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划分了流动的和长期的原因,有了这个划分,我们进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对比就可以判定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之所以要单独判定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因为企业面临最大的财务压力就在于短期需要偿还的债务,这是令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后面我们会看到我们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编排以及分类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
二是有助于判定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以及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比例。长期偿债能力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与资本结构是一个意思,因为反映长期偿债能力最主要的指标资产负债率其实就是拿总负债去除以总资产;而资本结构其实说的是企业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构成,这一点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平衡公式底下其实是相通的,或者说二者其实是一致的。
三是有助于判定企业的变现能力与财务弹性。财务弹性又称为财务适应性,是指公司在面临突发性现金需求时,能够在资金调度上采取有效行动、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来说有时是相当重要的,往往其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一点我们其实在资产负债表的内部结构要素当中是可以看到其一些端倪的,从这端倪当中我们如果加以联系和整合,大概是可以得到有关企业这两方面能力的图景的。
四是有助于判定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这其实是抢了损益表的饭碗了,不过这其实说的是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关系了,二者结合起来的数据最重要的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ROE(Return on Equity),这个指标净资产就是所有者权益是要从资产负债表中取值,而收益的数据当然是来自于利润表了。
资产负债表可以起到这么多作用,感觉上无以伦比,似乎我们通过它就可以完全了解企业了,而现实当中的确有不少人,最杰出的是巴菲特,对资产负债表等报表详加研究对企业的现状与未来作出良好的判断,从而获得了亿万身家。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财务报表不是万能的,当然没有它也是万万不能的。财务报表存在着局限,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可以举出太多的例子,比如安然公司,一份完全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报表可能并没有提供真正可靠的信息,也并没有对企业进行真实的反映;再比如银广夏公司,一份完全编造的会计报表带来的恶果,远超过没有报表。
当然,这是从极端的角度来看的。我们从更为普通的角度也来说说吧。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其实是财务会计本身局限性的推演。我们前面说过,财务会计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财务的,二是历史的,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财务的和历史的了。
财务的意味着我们要以数字来反映,而这一要求如果数字本身的计量方法和手段无法真实公允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信任最后加重的数字的,但是我们在对于资产、负债等等项目进行计量的时候存在着大量的人为估计(我们称为会计估计),也可能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还可能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当然还有会计差错,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会计数字。
另一方面因为财务报表反映的是历史的信息,所以一些未来的信息可能因为计量的问题或者是一些难以计量的方面是无法体现在企业的报表当中的。而这一点往往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资源,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极其巨大,但一般不体现在财务报表当中;又比如企业的良好的管理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我们可能只是反映着其工资的列支,并没有考虑其协同效应给企业带来的极其巨大的价值。这样来看财务报表,我们可能多少有些失望。但财务报表自产生那一天起一直存活到现在,意味着财务报表还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要不然财务报表可能就没人读了,也没有人去编制了,而财务会计本身恐怕都不复存在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之所以只提供财务的、历史的信息应该是财务会计本身的职责所在,也是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边界了,指望着财务报表反映攘括所有的信息,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进而我们严格区分企业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与其他报告之间的区别,其实也是相当必要的。把局限性当作我们反对财务报表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这跟我们对人求全责备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备的。事物的缺陷本身也许就是事物的本质。我们看问题总是一分为二地来看的。对于会计报表来说,我们也当然要这么做。尽力去改善它,但越过界可能并不是好事。财务报告的简繁简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正常的事物发展螺旋,简易可能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吧。
四、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最后来说说,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吧。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以后,接下来当然要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当然因为我们这本书本身的重点只能是解释,所以重点是放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对于怎么办,我们也只能是提练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了。
资产负债表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资产平衡公式,就会有同的编制格式,而这再加上我们对于资产和负债的长短期划分就产生三种不同的编制格式。
第一种是账户式,即左边是资产,右边上面是负债,右边下面是所有者权益,这种方式显然说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一种平衡。
第二种是报告式,就是直接罗列各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次序顺着排下来,就像报告一样了,其暗含着的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了。
这两种格式之间有些人认为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但我认为还是略有差别的,因为本身所依据的公式不同,当然其中含义是不一样的,两个公式的含义我们在第一讲已经说过了,大家可以再去参考一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都采用账户式,而欧美国家都采用报告式,这大概与各国的文化是有些关联的。我们是个讲求中庸讲求平衡的民族,报表的平衡在账户式当中就显得一清二楚,算是一种中庸了。这种平衡关系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所以从表现形式来看,账户式是要优于报告式的。
第三种是财务状况式,它其实是把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先得到营运资本净额,再与长期资产相加,然后再拿其合计数去减长期负债,就得到最后的股东权益了。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是报告式的再一次排列组合而已,这种排列方式大家应该会想到在我们管理会计当中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安排了,是类似的。这种格式显然它所能提供的信息是要优于报告式的。
一些基本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求不说算了,大家可以去翻看财务报告条例,最后说一说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填列方法其实是要解决资产负债表上面的数字要怎么来的问题,也就是数据来源问题。数据来源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最简单的,当然是直接根据会计账户最后结账的余额搬过来就行了;
二是根据一些账户的加总得来,比如货币资金;
三是通过账户的相减得来的,比如应收账款净额和固定资产净额;
四是因为科目设置导致我们要从一些明细科目当中去寻找其数字,比如处于应付账款借方的余额以及处于应收账款贷方的余额,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五是通过分析计算填列,最典型的是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要专门把它提出来,因为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它名为长期借款,其实是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借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