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的层次划分

2023年12月8日14:47:58140

概念是用于建立共识,是研究的基础。如果我们在概念上无法达成一致,想在最终的研究结论上就很难达成统一。

概念的另一个表达,就是范畴。范畴可以看成是概念的组合,或者称为概念的体系。一个范畴一般来说会有一组相互联系且相互支撑的概念。

上个世纪60年代,科斯、阿尔钦、斯蒂格勒等人搞起了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这个范畴当中,对于交易费用、信息费用、产权等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进而形成了我们解释制度世界的新框架。我在《论新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一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想一探究竟的可以点击阅读。

落脚到具体的概念而言,其是对于所要界定事物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或者是对其下了一个定义。由这个定义,我们才能对其内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但是这个定义,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争议,而争议的产生,在于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有时候,如果不把其含义加以拓宽,会发现无法应用的这个概念。

比如,科斯最早在《企业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交易费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只是反映在市场交易中发生的费用,因而称为交易费用,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概念用于解释制度变迁之时,用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显然略显别扭,将其拓宽成“制度费用”或者“社会费用”就是顺理成章了。如果我们还是希望用交易费用来解释制度,可以将这种制度费用看成是广义的交易费用。当然用制度费用可能会更为确切一些,更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概念的定义的局限范围拓宽或者缩小,就引来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甚至如果一个概念本身有大中小三种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宏观、中观与微观。

比如,债务重组,在会计准则里的定义,是指作为债务人的企业因为陷入财务困境,而债权人给予其让步的事项。这个定义就是狭义的定义,是准则里特地加了债权人做出让步这一限定条件。因为正常的债务重组,一般是指债务的重新安排,而之所以需要重新安排,肯定债务人在偿还债务时遇到了困难,至于给不给予让步,并不是判断是否是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这样我们一般理解的债务重组就是广义的理解,而会计准则里的理解就是狭义的了。

若一个概念不仅仅只有两个层面的理解,比如说有三个,我们可以分宏观、中观与微观;如果有三个以上呢,就只能分成几个方面去理解了。当然,此时,我们一般是可以将这个概念的其中某几个含义进行合并,让其还是只有两种或三种不同层面的理解。

当然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宏观中观微观的理解,都是意味着前者包含着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子集。

而我们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划分,也是基于讨论不同的问题的需要。

比如,对于什么是费用,我们就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个方面的定义。宏观的定义最为广泛,我们将中观的费用加上损失,都称为宏观的费用。而中观的费用就是会计准则当中的定义,是指在日常活动当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这个费用会包括营业成本与期间费用;微观的费用是指期间费用。当然,又因为还有制造费用这一说法,所以理论上的费用其实有四层理解。成本与费用往往我们会混为一谈,但是其实如果我们将费用进行了概念上的层次划分,最终也就理顺这一基本概念。

概念的层次划分,是我们讨论不同问题的需要。当然同一概念的不同含义,它们之间一般是有联系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包含关系,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提及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指概念的那一层含义,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做研究的基础。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