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二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研究怎样减少盟军的轰炸机被击落的概率问题。
军方指挥官最初的想法是将装甲附加到整个舰队中最常被子弹击中的地方,于是将返程飞机的受损情况统计好绘出一张示意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整个飞机中最容易遭受攻击的位置,但是机尾则是最少被攻击的位置。所以指挥官的逻辑是将飞机的机翼进行加固。但是沃德教授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加强机身和机尾部分的装甲防护。沃德教授认为:
★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战机。
★被多次击中机翼的飞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机身和机尾很少弹痕,原因并非不会中弹,而是一旦该部位中弹,其安全返航的几率极小。即返回的飞机是幸存者,仅仅依靠幸存者作出判断是不科学的,那些被忽视了的非幸存者才是关键,它们根本没能飞回来!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当代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和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更替也越来越快,我们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幸存者偏差的资讯的影响。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举个例子,还记得2010年世界杯的明星“章鱼保罗”吗?其实它就是一次典型的“幸存者偏差”。那年夏天其实有很多动物都参与了世界杯的预测:菲律宾的猴子、墨西哥的羊驼、保加利亚的奶牛,甚至还有中国的熊猫,只是这些动物预测失败了,于是并没有被媒体报道,而章鱼保罗恰好是那个幸运儿。恰好成为了幸存者偏差的受益者。
有些人喜欢看成功学有关的书籍,以此来借鉴所谓的别人的成功经验,幻想着如果自己这么做也有可能复制成功,现实的情况是,你有可能只看到了一个人的成功,却忽略了旁边1000个人的失败。成功学的套路中,有很多关于成功的秘密,“成功=聪明+勤奋+坚持”之类的鸡汤。
实际上成功哪有什么公式?很多成功,有太多偶然的、运气的因素,一些没那么聪明,没那么勤奋的人,一样获得了成功。然后这些人被媒体报道,社会关注,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了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幸存者”。相反,有千千万万个,又聪明、又勤奋、又坚持的人,一直在失败,根本没人关注他们。他们是金字塔底部“沉默的大多数”,发不出声。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过:“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笔者这里并不是否定努力对于成功的作用,只是提醒大家警示幸存者偏差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误判。解释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被幸存者们给迷惑。那么如何避开幸存者偏差呢,作者这里有几个建议:
1、理性看待信息,找到沉默的大多数。这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单方面的信息,要跳出自己的行业、年龄、地域、圈子,多渠道摄取各个方面的信息。
2、对媒体报道保持适当警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大多数媒体不会关注稀疏平常的事情,能够被报道或者被我们看到的信息,已经是被筛选过的幸存者了。
3、多关注失败者和他们的经历。成功这个东西的偶然因素相对较大,但是失败的案例千千万,或许我们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但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失败来审视和规避自己遇到的风险。
幸存者偏差,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它的“魔影”,有必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愿你我最后都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