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对错

2023年12月12日10:06:06128

市场是对的,还是错的?

市场总是对的,市场有时候会犯错。

从文字背后的字面意义来看,这两句显然是矛盾,不可能同时成立。但是看起来矛盾的两句话,背后所适用的局限范围是不一样的。看似矛盾,实质可以相通的,是统一的。而我们从严密的逻辑来看,我们也要求统一。

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有时候是无效的。这句话与前面的含义相同。只不过前者是大众的表达,后者是专业的表述。

什么是市场?市场者,交易之所在也。如果我们假设交易者是理性的,那么由他们交易所形成的结果——市场,当然也会是理性的,也即是对的。但是我们又明明看到市场有时候会标价错误,但是不是标价错误,又需要后续的交易予以证实,这有点事后诸葛的味道。但起码在交易的瞬间,每个人都是基于当时的信息做出的最为理性的决策,这个决策可以是错误的,但是不能说是非理性的,这是基于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不可违背的。因为我们不能假设人一些时候是理性的,一些时候又是非理性的,这样就等于没有解释了,或者说万事都不可能有定论了,这样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有经济内容,也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

市场的演进自有其趋势,这是交易者目前状况下对于其价格变化走势的一种判断,价格的平衡体现了交易双方对于目前价格的认可,也体现其背后的供应与需求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所谓的趋势解释,也有矛盾所在,因为趋势本身可能有自加强效应,也即趋势本身会继续延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惯性,但如果只是惯性,也即意味着其背后的动力已经不足,随时可能停滞,这对于处于上升和下降趋势最终发生的转折,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市价的波动中,如何判断这仅仅是惯性驱动的上涨呢?我以为还是要结合价格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来看。

举例来说,股票价格的主驱动力是什么?是公司未来能创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所以如果股价(市值)偏离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太多,最终股价会因为其内在驱动力不足而回归,对于价格的上涨与下跌来说,都是如此,我们一般把过度上涨的那一段称为泡沫,而对于过度下跌的那一段,称为恐惧。这两部分的价格变动,可能是极致变动,都有可能带来超额收益,虽然它们在学术上都称为噪音(noise)。有一种说法,叫后视镜,事后来看,一位交易者可能会感叹当初的买卖决策,一看后面涨了那么多,怎么那个地方就卖了呢?或者是后面跌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在那个地方卖掉呢?

不过,现实当中,对于一家公司未来能创造的未来现金流很难估得准,风险程度也即折现率的选择也是个头痛的问题,因此这里面信息费用是极其高昂的,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公司未来能产生持续稳定又增长的现金流,这家公司就可以值很多钱,其投资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正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第二层逻辑,现已经变成了其主要逻辑。

股票市场的价格表现有其特殊性,因为其可以是纯粹的资金优势将股价拉起,制造出人为的泡沫,这样的股价上涨如果能引来跟风的资金,最终股价就有可能通过自强化而变成了趋势性上涨,进而出现了股价大幅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现象。但是,这种价格现象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也只是噪音。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无异于彩票中大奖。

市场价格变化的背后,总可以找到原因,但是往往我们可能只是在事后解释,而这种解释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求个安慰而已。只有形成规律性,才有意义。但是即使形成了规律性,规律的适用性变得重要,因为如果规律运用的环境与条件不同,最终会发现规律也失效了。而股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所形成的K线,往往会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但是如果某种形态的K线完全被大众接受,所以人都按此操作时,股价的走势往往会出人意表,反而走向了反面,因为在那种K线表现形态出现后,大众的一致性往往会导致股价呈现反向运动。这可能是看K线炒股最大的障碍所在,一个K线形态规律变成大众共识后,这个规律就失效了。

如果我们把影响价格变动的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当下的价格正好反映的是所有影响因素的汇总,这就是市场是有效的内涵。但是这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中,有资金因素、有情绪因素,有自强化因素,这些因素我们一般认为是不可持续的,这使得市场似乎体现出了犯错误的特征。

市场总是对的,此时之价就是市场交易者的共识,有人认为低估,有人认为高估,最后买卖双方形成平衡,成了瞬时之价,价格之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也即所有人的想法;但是人是有局限的,错误的看法如果一直横行,股价的表现会呈现较长时间的标错价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就是掌握真相之投资者的超额收益的来源。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