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失败?
这个题目显然太大了。太大的原因,倒不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而是企业为什么失败能不能找到共性的原因,这一点比较难。从归纳的角度看,我们要找全所有的失败的公司,怕是比较难,样本数量应该是比较大的,因为听过一个统计数据,说每天都会有公司倒闭,而一家公司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年。
失败的原因各异。要找全原因太难了。正如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败的企业也各有各的原因。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著《大败局》一书,详细描述了一些曾经辉煌,但是最终落败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健力宝、科龙、德隆、金杯汽车、铁本、托普等等。
它们落败的原因其实各不相同,不过有些公司最终的落败不免让人唏嘘,比如其中的三家公司健力宝、科龙、铁本,本可以成为标杆型的公司,但是最终却不免空余恨,徒留遗憾也。
前两家最终是败在了产权问题上,后一家则是突显了在中国经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政治性,向来是一件极难处理的事情。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为中国产权及法制上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悲剧实在是令人可惜。这也算是改革途中的代价吧。
健力宝的创始人最终以生病去世而谢幕,作为健力宝的灵魂人物,其与三水市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李经纬在性格上的缺陷最终被放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三水市政府当时的作为实在令人无语,这种宁赠他人,也不愿创始人得利的作派,一点也没有父母官的担当。
科龙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曾经中国改革开放的典范企业,创始人潘宁因为最终未获得公司的产权,当地政府以其年龄到点为由将其免职,一家本应该是如美的、格力般的公司,如今只能归于海信集团。
铁本这家公司的倒闭更是让人始料未及,本来有望成为中国钢铁第一民营公司的铁本,却在当初国退民进的大声浪中不幸成了典型,其创始人被抓,进而遭受长时间的羁押,最终的获罪却是其主动交代的所谓整个行业都存在的退税问题,戴国芳在这三人中恐怕是最冤的吧,幸而戴国芳其时也不过四十岁,如今似乎还是在金属行业再次崛起,其天生的企业家才能再次得到发挥,让人们有了些许慰藉。
时也,运也,人们做成大事,离不开这两个因素,而天道轮回中,其实冥冥之中似乎有宿命。最初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事情,到最后似乎有可能被无限放大,这一点无论是在仰融身上,还是在李经纬身上,还是在潘宁身上,在戴国芳身上,都有所体现。仰融的起步,是借助了政府的背书,但是最终也是这一点,其牺牲在地方政府的博弈之中。潘宁因为最初拿了镇政府的几万元,一直未进行相应的赎买,埋下了最后的隐患。李经纬其实也是栽在了产权问题上,本来有望顺利解决的产权问题,最终因为与当地政府未进行充分的沟通,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戴国芳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经营天才,但是对于政治的一窍不通让其在天生具有公有制属性的行业折戟沉沙。在中国,企业做大了,如果没有政治的庇佑,或者说如果没有处理好政商关系,最后都有可能难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