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2023年12月12日10:11:0569

宏观大势,极难把握,所以巴菲特的处理是,忽略它,专心研究公司本身。这是一个策略。因为如果研究了半天的宏观大势,发现依然没有结论,那么何必研究呢?有人可能会说,不研究,怎么可能知道没有结论呢?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种多变量多因素起作用的事情,多半是不太可能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的。

在我看来,所谓宏观与微观的划分,在物理学中的有意义的,因为宏观的物理世界与微观的物理世界的规律完全不同,牛顿的三大定律到了粒子这个微观世界就不成立了,非得爱因斯坦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来救场,要在杨李的测不准原理下场之后才得到完美解决。

在经济学中,也有不少的学者,到后来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了将经济学分成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划分,甚至在大学的教材以及课程中,也做出了这样的划分。但是这样的划分有没有问题呢?在我的印象中,最早将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分类理念用于经济学,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凯恩斯的《通论》可以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是这本书的出版,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政府,凯氏之大名,都到达了凯恩斯主义的高度,与马克思主义几乎齐名了,其整本著作的思想,都在说经济的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来干预,给政府下场操弄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借口。

但是,凯恩斯的整套学说,至今为止,据我了解都没有被人完全验证过,特别是其提到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建立在浮沙之上的概念,根本是无法进行实际验证的。

因此,任何采信凯恩斯主张的政府,应该不是真的相信凯恩斯的理论,而是凯恩斯提倡大政府,提倡政府要在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多多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这一点与政府扩大自己的权力是不谋而合的。这个应该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所勾勒出的政府下场操持经济的完美图景最终还是被现实给打破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采纳凯恩斯主张的国家纷纷碰到了经济滞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意味着凯恩斯主义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凯恩斯理论说得严重点已经陷入到破产的境地。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凯恩斯曾经因为《通论》而名满天下,各国政府也曾经把《通论》的理论视为圭臬,但是如今的经济现实让我们反思凯恩斯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的种种问题。通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发生,还只是射向凯恩斯主义的一支箭而已,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这个虚构出来的概念最终在现实当中无以验证,丧失了科学证伪的可能,最终陷入到了虚无主义之中。

1961年,科斯的大文《社会成本问题》横空出世,新制度经济学开始真正登上了经济史的大舞台,我们对于经济发展才开始真正明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上一篇文章《试论经济规律与经营逻辑》我写得用心,但是读者寥寥,阅读人数创了新低,不过我觉得这篇小文还是有点小小的思想火花的。我们可以把政府看成是参与经济事务的一个主体,也可以把企业、个人看成是参与经济事务的主体,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参与经济事务,都需要遵循经济规律。什么是经济规律?通过产权界定形成交易,进而组成市场,形成市价,以市价这一不会带来租值消散的竞争准则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财富增加、经济增长。反过来,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楚,就无法形成交易,市价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就无以发挥作用,最终的结果便是财富减少,经济停滞。政府不应该插手用市场能更有效率完成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不能干预市价。干预市价的结果无一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经济不景与低迷就是后果。

科斯的1961年的文章发表之后,人们才发现,科斯在1937年就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企业的本质》,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探讨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探讨了企业为何而存在。这样,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就此往前推了23年。这其中还有众多的经济学者耕耘于新制度经济学,如产权经济学之父阿尔钦,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元老戴维德,合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等等。这些人不再拘泥于凯恩斯的经济宏观与微观之分,而是把经济问题一统于需求定律之下,这一点张五常做得最为彻底,其五卷本的《经济解释》真正将需求定律贯穿于所有的经济分析之中。

阿尔钦是张五常的老师,其经济学功力深不见底,他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宏观经济学这回事”,这是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强烈的质疑与反对了。大多数的宏观经济研究,基于一些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存疑,由此进行的研究当然就极有可能出错。

我理解阿师的说法,它不是说不存宏观的经济现象,而是说,我们不能建立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而是不管是宏观的经济现象,还是微观的经济现象,都是一个理论架构,即是价格理论,都是需求定律的灵活运用而已。张五常教授坚持得更加彻底,他把个人作选择当作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前提。这样看来,政府并非是一个虚拟的机构,而是由一个个官员所构成,政府的决策背后其实是官员作为决策主体的。所以所谓的宏观政策制定与执行,依然是个人的决策为主的,虽然这可能需要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身处于经济体之中,肯定会受到整个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看法,受制于我们对于自己未来财富增长的预期。这个预期的改变本身看起来玄妙,其实就是对于自身未来所能赚取的现金流的预估。其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将决定着我们对于自己未来财富的预期,也决定着自己的消费与投资行为。

最近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提出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显示中国经济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经济规律运行的表象即是供求关系,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提到的是供需决定价格,但是这个只是经济学家在办公室的想像而已,现实当中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价格决定什么远比什么决定价格来得重要,这是阿师最为重要的思想了。

预期为什么转弱?因为人们预期经济将不景,经济为什么不景?因为需求收缩,供给存在冲击,但这些都还是表象。除去因为科技进步导致某些行业发生剧变,比如因为线上电子商务兴起,导致线下服装店铺生意难做,这个是发展大势,无法逆转,经营线下服装店商家只有早点转型,奋力转型,除此无他途。除去这个,政府对于经济强力干预,特别是干预合约自由,对价格进行管制,甚至对交易数量进行管制,导致产权界定不明,最终导致租值消散。此事近些年来时常发生,实在值得人深刻反思。比如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推出对于石油的价格管制,直接导致数年的经济不景,若不是懂经济的里根总统上台,手起刀落,美国当年怕是不容易走出难关。

想起两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吸取其老爹的教训,不再采取堵的方式,而是采用疏通之法,终于把多年的水患治理成功。如今我们的很多做法,也多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强力干预,类似于天天去堵漏洞,解决问题,孰不知,问题的根源恰恰是因为之前对经济管制太多造成的,本宜放松管制,却是用另一种监管之法去解决前一种管制带来的恶劣后果,就此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经济的本来面目不再,人们对于经济不景之预期就此产生,资本只敢投向虚拟的金融体系之中,比如炒股票,而如果股市也低迷,资金找不到出路,也不敢真正投入实体经济之中,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钱的长期稳定预期问题,生怕哪一天政策一变,整个行业就此玩完。最近的某政策导致整个行业完蛋就是典型。投入到股市的热钱也是管制多多,政府似乎也不再希望出现全面牛市,于是资金只能打一枪换一炮,四处点火,大盘不动,个股出现结构性机会,板块跟随政策变化而涨跌,人人都看新闻联播炒股。这样的股市有失去其市场本质的危险,资本市场沦为政策市,市价作为指引资源配置的功能失效,股价的起落变成了财富的收割机,也成为韭菜被割的场所。

本来股市应该成是公司的定价器,但是因为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操控着宏观政策,而这些政策被资金利用,变成影响短期股价的最为关键与重要的因素,股价反映公司基本面的功能在短期之内丧失,股价大起大落就更为常见。这是我认为目前宏观政策影响股市的路径,这也是导致股票市场上的大量炒作行为,制造出了大量的噪音,而这些纯炒作行为又引发对于它们的停牌监管,由此一层束缚套碰上一层束缚,当然因为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实在太大,一些宏观政策往往被某些人提前预知,成为A股市场割韭菜的利器。这也是通过研究宏观政策改变可以在股票市场获取超额回报之源。

以上的经济散文式的叙述,实质上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宏观经济。写完之后觉得畅快,发现把近年来对于宏观经济的思考不经意间进行了梳理。如果你觉得笔者的思路跳跃,不妨慢慢细读,如今碎片化的时代,时间也被揉碎了,但是真正的思想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