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解释的阐述(此为《会计解释》第一章绪论之第二节)

2023年12月12日11:38:32126

上节提及会计现象,对于会计现象的解释,即为会计解释。这是最为简单的定义。这样理解会计解释,即是解释会计人的行为,而会计人的行为结果即是财报数据,因而会计解释可以理解为解释财报数据,财报数据是如何形成的,财报数据应该如何分析,就构成了会计解释的两大主体内容。

显然,财报数据的形成会影响财报的分析,或者说财报数据的形成过程是我们理解财报的基础。而财报数据形成的基础则是会计分录,一个简单的会计分录,即是由借贷记账法规则、科目确认加上计量金额,简单来说,就是确认与计量以融合借贷符号的方式来表现。借贷符号的采用外加其结转流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系统,这是最终能编出报表的基础。这样,每一个账户的采用,即是对于一个交易或事项的记录,在实务中,一般来说,账户的种类与所要反映的交易或事项的种类相关,账户设置得越详细,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越详细,其所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多。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会计解释就是对财报数据的解释,但这并不足够。我们可以把会计解释的主要构成内容看成是对于财报数据的解释;但是因为入表需要确认,即需要进行一个认定。从会计确认的标准来看,无外乎两条: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前者是说符合要素的定义,而我们翻遍要素本身,可以发现这些要素的定义之中,都基本上提及了一点,即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特别是其基本变化,是我们需要去反映的。所以这里的可定义性无外乎就是确认是不是有经济利益流入流出及其变化。

表内与表外,向来在会计理论中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探讨。这背后的原因是,只要入表,就会对于财报数据产生影响,而财报本身又被投资者所识别,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信息。而以什么金额入表,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租赁,如果仅仅是当成经营租赁,是不需要确认资产与负债的,只需要反映租赁支出,这只会在相差费用中进行反映,其资产负债率会少一截;但是一旦确认为融资租赁,则需要确认资产的同时确认负债,其资产负债率便会上升。这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不小。

所以解释财报数据的形成,还需要考虑表内确认的问题,这个确认本身也需要会计准则加以规范,会计确认行为影响了财报,也即最终会影响财报数据,所以要解释财报数据,还要了解会计确认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确认受到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准则的形成与制定过程显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算是会计领域中比较大的制度安排,其嵌套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如公司法、证券法。这些法律以及准则构成了资本市场的基石之一。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场所。信息的真假,信息的质量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些的背后是,资源的流动,也即是资金的流动。资本逐利,有利所在,资本必来。保证资本自由流动,就是资本市场最大的自由,这背后其实是产权之转让权的最终体现,而有了转让权,一个基本的产权就具备了,交易的前提就有了坚固的基石。资本市场的本意其实就是在交易资本,其标的物以公司为主体,或者是以公司为主体的各类衍生物。

资金提供者将钱给到资金需求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合约安排,但是无外乎债与股两种方式,或者这两种方式的组合而已。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不是需要还本以及付息的确定性。若是需要还本以及付息确定,即为债;若是无需还本,且付息是不确定的,即为股。当然这中间一定会有模糊地带,但从最终的风险的考虑来看,最终还是要将其归类到要么债要么股之中,如果允许其一直模糊下去,最终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会变得不清不楚。因为股债不分,最终资产负债率难以计算,企业的风险也就没有了基本的框架基础。

比如说,永续债,名义上是债,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股,因为永续即意味着不需要还本。这类债理应划分至股之中,当然其与一般的股还是有所区别,毕竟其需要按时定额地支付利息,这一点与分红略有不同,但是仔细想想看,如果企业每年的盈利稳定,分红率稳定,也即可以看成是定额地支付利息,所以付息的确定性显然不如还本这个特征来得重要,我们在判断是股还是债时,显然应该把还本看成是第一位的。

让我们回到会计解释的主题,将会计解释理解为对于财报数据的解释,已经足够我们去研究大量的问题,也意味着我们要去探究财报数据形成背后的众多方面,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执行与运用,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当然还包括会计师的盈余管理行为,经营者的行为,这样围绕财报数据解释本身就衍生出诸多理论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会计数据解释,简称会计解释。

如果是这样来看待会计解释,显然已经极其广义了,因为其就不仅仅是解释会计师的行为了。当然我们可以把会计师行为解释,看成是会计解释的狭义定义,那么我们可以先解决会计师行为解释的问题。

严格来说,我们其实是有两类会计师,一类是企业内部的会计处理人员,可以称为企业会计师;还有一类是注册会计师,这类会计师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是企业会计师的工作内容,是对于会计师所编制的报表及附注进行鉴证的。所以解释会计师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解释企业会计师行为,另一类是解释注册会计师行为,前者其实是解释企业会计师为什么如此来处理数据;后者则是解释注册会计师为什么如此来审计,关注哪些数据,寻找财报数据背后的蛛丝马迹。他们有着共同的判断标准,即是会计准则。当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但是审计准则本质上只是一个审计方法与程序的集合而已,更为关键的还是会计准则。所以,我们要解释会计师的行为,也离不开对于会计准则的解释,离不开对于会计准则制定以及执行的解释。

会计准则显然不可能凭空而定,也不可能没有一些基础的标准。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项制度或者称为合约安排有什么独到之处?其权威性如何保证?这样会计解释理论架构本身就需要研究诸多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建立会计解释理论框架,类比于会计概念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就可以将上面广义的会计解释都纳入其中,因为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财报数据解释之基础。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