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内确认的边界

2023年12月15日11:09:5073

表内还是表外,这是一个问题。

表内叫做确认,即表内确认;表外叫做披露,即表外披露。

二者的分界线在哪里?

一个简单的想法是,能进表内的,一定要能进行货币量化,也即要满足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能进行货币计量的交易、事项与情况,都要进行表内确认呢?

会计的处理对象一般认为就是交易与事项,前者是指企业主体与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事件,比如最为典型的就是采购与销售。而事项是指主体之内发生的事件,比如成本的结转。

不过如今我们现有的会计系统当中的处理对象多了一个,即是“情况”。这是什么?其主要是指所持资产面临着环境主要是价格的变化,而进行的反映,我们将其称为重新计量,这里既没有发生交易,也不是事项,所以只能定其名曰“情况”。

如今,我们报表之内确认的内容是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的。

不过“情况”的表内确认是惹来不少的争议的,毕竟这并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只是重新计量而已。

我们发现如今的报表已经充斥了大量的涉及“情况”的会计确认,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金融资产如果其市价发生变化,那么无论其向上的变化还是向下的变化,我们都加以反映。比如一项股票,我们如果处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我们就要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加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减,在利润表反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减。

但是,奇怪的是,我们并不是对于所有的持有资产都会反映其持产价值的增减,而是进行了区别对待。

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就其报表内在项目的包含逻辑来看,显然我们希望所有的项目都用同一个口径处理是最好的,这也是可比性的要求;要不然,将所有的用不同口径处理的资产相加,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就像我们将三根香蕉与五个苹果相加,得到了什么呢?

但是,就是这样不合逻辑的事情,居然就堂而皇之在如今的报表中出现了。对于期末计量的项目(主要是资产),金融资产是用市价重新计量,既反映增加,也反映减少;投资性房地产也如此。但是对于其他的资产,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我们却采用的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来重新计量。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也就是即使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增值,也可以进行货币量化, 我们是无法在表内看见的,因为它们根本不予以确认。

有人可能会说,这三项资产发生增值的可能性极小,所以不确认也是正常的。但是事实上,存货如果是黄金,发生增值很平常;固定资产如果是土地,增值更是常见;无形资产如果是商誉,也是有可能产生增值的。所以这个理由似乎是不成立的。

我想到的勉强理由是,金融资产因为有公开交易的市场,其对应的金融资产的市价信息很容易获取,且没有争议。但是上述三项资产显然是比较难以满足的,其价格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加,且可靠性大为降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类似存货增值这样的情况,即使发生,基于谨慎性的要求,我们其实并没有在表内加以确认。这是我认为没有进行表内确认的第一种情形。

第二种情形是,如果在表内进行确认的事项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其可以进行货币量化,其能不能在表内进行确认,往往取决于会计师的选择。比如一项未决诉讼,即使我们能对其可能发生的赔偿金额提前估计,能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主要还是取决于其败诉的可能性,可能性较大时,一般是指其概率超过50%时,才会在表内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判定显然外人是难以知道的,也只能由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了。这样,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师选择与否就会决定,这样的或有事项是否会进行表内确认,光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显然是不足够的。

没有在表内确认的第三种情形是,在合并报表时,所要合并的对象本来是需要严格遵守合并会计准则的规定,但是这一点往往会被企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加以利用。一些上市公司如果想降低资产负债率,往往会将一些本来是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子公司,包装成跟企业并没有发生实际控制的公司,然后将其排除在合并报表之外。比如我们熟知的安然公司,其正是通过成立大量的SPE实体,来隐藏公司的实际债务,这样使得上市公司的合并财报反映的只是公司想让投资者看到的部分。他们充分利用了规则导向的美国会计准则,制造出最大规模的表外项目,最终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制造了当时名震宇宙的最大公司破产案,也极大地震动了美国资产市场,也彻底改变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以及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

以上就是表内无法确认的三种情形,第一种如存货增值不进行表内确认的原因是谨慎性的运用外加其价格上涨一般并没有公认公开的市场信息的支持;第二种情形则是因为不确定性造成的,外加会计师选择问题;第三种情形则起码是名符其实的报表粉饰甚至财报舞弊行为。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