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是会计的核心职能,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整个会计系统都是在进行计量。会计计量,用什么计量,会计的计量单位只有一个,货币。所以我们将货币计量看成是一个会计假设,如果把会计假设看成是会计处理的前提,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显然是假设的应有之意。这里不是在假设些什么,而是作为前提条件而存在的,作为假设(非真实)的角度来看,假设币值是稳定的,才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假定。这些在探讨会计假设时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计量,即是计算与量度,重点在于量度。会计要用货币计量时,其实是将货币的一个重要职能发挥出来,即价值尺度。我们都知道,虽然老马对于货币的定义有点指义不清,但是其对于货币职能的论述却是极佳的。货币的职能主要是两个:交易媒介与价值尺度。
什么叫价值尺度?这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之后自然形成的,交易通过货币这个媒介而达成,达成交易之后,交易之价便是以货币这一价值尺度进行了标注,进而货币成了标注的价格,而这价格成了价值的体现。
既然是尺度,那么其就像我们用尺子度量长度一样,其长度就不可以变来变去。同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也不可以变来变去;但是世事复杂,通胀通缩在我们这个经济社会中时不时发生,当然主要是通胀;通涨发生,相当于这个尺度发生了改变。在通胀比较厉害的时候,通胀会计便孕育而生。而当通胀消退或者通胀幅度很小时,通胀会计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毕竟通胀的报表调整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情,且调完之后,如果通胀继续加剧,刚调完的报表恐怕又没有意义了。这样看,通胀会计实在是意义不大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这一职能在我们探讨会计计量时非常关键,这是我们解决会计计量问题的密码所在。
货币既然是价值尺度,而会计是货币计量。我们前面说完了“尺度”一词,接下来就剩下价值了。
什么是价值?斯密写《国富论》,提到价值,起笔就做了一个分类,即价值在斯密看来可以分为用值与换值,之后斯密用一个水钻的例子解释了这两个价值,虽然其对于钻石的分析是错的,但是斯密的这个对于价值的分法实在太好了。
用值即是使用价值,换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的。使用价值可以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比如钻石,这个东西在斯密(斯密终身未娶)这位不懂女人心思的人心目中,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是如果不是标价错误或者决策错误,使用价值是不会低于交换价值的。这是理性人假设下的必然结果。钻石对于女人来说可不仅只有佩带的价值,它还有炫耀的价值,也是身份的象征,其虚拟之价就高到了天上去。当然对于古董这些收藏品来说,显然其使用价值是不太可能真正值得那么多,多出的部分是成了财富储藏的仓库。老马说货币具有储藏价值是不对的,真正有储藏价值的是古董这些收藏品。
除了这些具有财富仓库作用的物品之外,一般物品的定价是取决于其用值的。所以用值就成了价格的基础。而用值如何量化呢?有人可能会说,用值本身是一个主观判断,因为相同的物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用值不一样,但是这种主观用值只不过是表明每个人的消费者盈余不一样。作为一个物品来说,其用值应该是客观的,具体可以用其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而成,也即我们可以用现值来指代用值。
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具有独立的估值意义,这不管对于一项物品,还是对于一项资产,甚至是一家企业的估值,都是这么处理的,我们一般也把这个折现值称为内在价值。只不过因为其未来的现金流需要预计,而折现率高低取值不同,最终其折现值会有差异,甚至是很大差异。而其折现值估计数如果发生了较大变化,必然引发其内在价值发生较大变化。股票价格波动的背后,除去大势及情绪等影响之外,最为主要就是公司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也即公司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会计计量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便是对于资产的计量,资产的初始计量只能是通过历史成本,也即购买时的市价来计量;而一项资产是否需要进行期末计量,是一个问题。可以不进行重新计量,也可以进行重新计量,这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显然是值得分析与思考的。
现实的处理是,如果发生了减值,我们便一定会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发生增值,则需要视资产种类而定,而这里一般的判断标准,即是此项资产的交易市价是不是能比较容易获取,像金融资产因为有公开的交易市场,因而其交易市价是可以很容易获取的,也即其信息费用极其低廉,低廉到只需要点点鼠标就可以获取,此时重新计量就已经没有任何障碍,而且这个价格是可以观察的,是可以验证的,也具有了客观性;此时对于资产发生的增值或减值都应该进行处理。理想的情况是,未来有一天,如果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轻易地知道其现在的市价,改用市价重新进行计量就应该是全面适用的,这就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公允价值的原因所在。
不过,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所有资产都按市价重新加以计量,因为企业总会一些专用资产,也会有一些无形资产是无法用现行价格来加以计量,此时即使可以用其他方法获得其公允价值,可能也是不可靠的。不知价被认为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所以企业的产生正是因为有时候知价的信息费用太高了,所以我们希望企业内部所有的资产都可以知价,从逻辑上来说就是不可行的。由此而得到的推论就是:在企业内部,用市价去对所有的资产重新计量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即公允价值的采用永远都会有局限性,原因即是不知价。
现实当中,即使我们通过模型算出某项资产发生了增值,一般也是不会加以确认的,这既是一种谨慎性的表现,也的确是因为计量信息不可靠。相对来说,金融资产因为有公开的交易市场,其价格信息就是可靠客观的,所以对于其不管是发生增值还是减值,我们都会进行如实反映。
因为资产的用值可以用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值来表示,这也意味着一项资产的期末计价总会有用值作为计量基础。如果其预计未来现金流以及所选取的折现率都是合适的,那么其用值就可以是客观的可靠的。但是,前面我们知道了,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只能尽量做到公允,这样看公允价值实在是应该看成是一个计量目标,而非一个计量属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计量属性达致公允价值。
从交易价格,也即交换价值的角度来看,因为交换存在着买卖双方,这样我们就有了买价与卖价的区别,一般来说,这两个价格是一样的,要不然就不会有成交价的说法了。但是如果买卖的量足够大时,价格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持有大量股权的大股东如果要减持股票,其股票价格不发生向下大幅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买与卖的角度就有了区别。我们将买与卖的角度,与时间的维度加以组合,就得到了六种计量属性。
这六种计量属性即是:过去买,过去卖;现在买,现在卖;将来买,将来卖。而这六种计量属性之中,因为过去卖与将来买没有什么实用性,前者不需要,后者则是一般是用于编制可行性计划,实质上是一个计划价格,所以这二者可以从计量属性中删除。这样就剩下了四种,过去买即是历史成本,现在买即是现行成本,现在卖即是脱手价格,将来卖则是未来现金流,其表现形式可以分成两种,一是以现值表示,即是将未来现金流按合适折现率折现,只有这样未来不同期间的现金流才可以相加;二是可变现净值,也即如果未来加以变现,减去变现的交易费用之后的净值。
从上面的价值分类逻辑来看,现在买与现在卖都可以看成是交换价值的表现,也即市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而未来卖的现在体现即是其用值了,前面说过了,如果要使得用值客观,作为使用资产的人,我们会以它可以给我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来加以量度。这样,通过分析价值本身,我们就将计量属性这个难题给一网打尽了。
至于计量基础与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我看来,去进行这样的区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这二者之间到底是谁先谁后,谁大谁小,哪个包含哪个,是取决于我们对于这两个名词的定义的。其实不管是计量基础还是计量属性都是我们达到计量目标所需要搞清楚的前提,如果计量属性没有找到,我们就无法进行计量。对于企业的计量,还是对于资产的计量,我们首先是需要先确定计量手段,从前述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出发,我们找到了用货币度量企业与资产的方式,它的核心是用值,也即使用价值,其客观体现即是要以企业或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来加以表示;而其现在的价格即是其交换价值,其价格形成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众多交易者对于其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值的估计,也即用值奠定了换值的基础,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整个价值体系的统一。而会计计量正是从这个价值体系出发,衍生出两大计量基础(即历史与现实)与五大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售出价格、可变现净值与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