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如疫情之下的街道,冷清至极。对当下的投资者而言,比分析企业更重要的,是化解负面情绪。
入市以来,唯一亏损年份是2018年,那年投资收益-19%,同期沪深300收益-25.3%,创业板-28.7%。实际上,老顿的市值高点在去年一季度(就是有人喊隆基值4万亿的时候,可见当时市场有多亢奋),如果那时候清仓,空仓至今,简直太美好……
相信很多人也设想过这种美好,实际上,如果真在那个时候清仓,首先,不可能持币至今,市场跌个10%-20%可能就已经买回来了,无非从一个坑掉到另外一个坑;其次,真要有这种完美的操作,会助长投机心态,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未来必然会以其他形式把这些风落之财还给市场(比如永远错失一家好公司)。正如弘一法师所言: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018年的亏损记录打破在即,今年能否盈利,我没有多少信心,最终比2018年少亏,倒是有点信心。2022年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也许还会持续一时间,要想比现在更差,我看也难,相信三四季度会有一些好消息。
回想2018年的投资感受,除了一直给身边的朋友们打气,提醒他们拿好格力、万科、招行、平安外,实在想不起其他。翻看朋友圈才记起那年写了很多段子,晒了很多陪伴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小幸福。不知道幽默和痛苦之间有没有联系,可以肯定的是,讲段子的人不一定快乐。
实际上,2018年是我最痛苦的年份之一。那两年人生观崩塌,开始怀疑“做一个善良的人”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进而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几近抑郁,相比之下股票那点回撤根本不值一提。
也正是那两年,开始思考应该怎样和世界相处,人和人的边界应该在哪里,人应该怎样化解痛苦面对失望,以及人生的意义等等这些看似虚无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幸运的是,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答案。
心理层面,我发现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并加以纠正,能够偶尔在事前或事后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们。
哲学层面,明白了大部分人际关系的痛苦来源于越界,如今能够更从容地处理和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大部分失望的背后都是出于不合理的期望;明白了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不能把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明白了对他人的付出应该发自内心,而不是希望获得回报……
举个例子,前两天早上骑行时捡到一位姑娘的身份证,一位朋友帮忙查到了失主电话,朋友说“对方运气好遇到了你,应该会感谢你”,我马上提醒自己“千万不要预期对方会感谢”,实际上,那姑娘在电话中一句感谢都没有,由于事前的心理暗示,我没有因此感到失望,下次碰到同样的事情,还会抱持相同的做法。你看,这些虚无的理论能够真切地左右一个人的幸福感。
那两年是人生观重建的两年,我无法确定当下的人生观是否正确,让我活得比之前更轻松、佛系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些变化比赚钱有价值得多。
人不是机器,并非重刷个“人生观”的操作系统就能不折不扣地执行,知道这些道理和最终执行总会有差距,在某些时候依然会被旧有的人生观所侵扰,修行的路还很长。
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看不到一个人的缺点,说明对他不够了解。相比之下,缺点明显的人,交往起来更让人放心。这个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对企业的理解上,一个投资者如果谈了很多公司的好,从来不提公司的缺点,若不是选择性地表达观点,就是不够了解,哪种情况都不能令人放心,其言论的客观性便有所折扣。
过去几个月,除了煤炭、大宗等少数几个板块,基本无差别下跌,成长性越好跌得越多,市场风险偏好在下降。
市场无差别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把仓位配置到政策更友好,更抗跌的资产上,过去两年涨幅大,相对估值更高的成长股被市场冷落。市场从来不会亏待好公司,成长永远是市场的主线。如果继续普跌,一些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估值便进入合理区间,开始有了配置的价值,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
投资者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大牛市和大熊市这两个极端。大牛市时候,理性的投资者往往不追求绝对的顶部,提早下车,收益峰值可能低于新手,但在转熊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存胜利的果实;大熊市的时候,理性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机会,敢于把仓位调向优秀的公司,为未来播下丰收的种子,感性的投资者可能在信心被摧毁之际交出手上的廉价筹码,这篇周记的核心也是希望这事不要发生在大家身上。
地产行业那么差,几根大阳线也能改变市场信仰,何况那些处于高速增长期的行业。市场的记忆出奇的短暂,一年前那些大牛股下的帖子如今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一年后看今天的悲观也许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要预测,想想什么是“对的事”。
段永平经常强调“做对的事”,买好公司是对的事,在熊市的时候买好公司更是对的事。只要坚持“做对的事”,即便“把事做对”的能力差点,结果也不会太差。
以下是一些零碎信息的点评:
①这次降准0.25%破央行降准基点最低纪录,此前起步价都是0.5%,可见央行的克制,克制的背后是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犬牙交错。
结合央行鼓励银行降拨备率来看,此次降准的目标是希望银行扩大信贷,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但又担心通胀和汇率,所以才有了这个史上最低的降准比例。
这事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基本上可以认为影响为0%。当下的股市缺的不是降准释放的5300亿,而是缺信心,只有信心才能激发流动性,显然这个0.25%的降准给不了市场信心。
②今年我逐步买入中概互联始于元旦时芒格担任董事长的每日期刊大幅加仓阿里,在《抄底中概互联的1234567》中列了7个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是:“查理芒格作为一个美国人,大举增持阿里巴巴,想必对这些ZC风险已经有过谨慎的评估,他的乐观,也增加了我的乐观”。
每日期刊向美国SEC提交的13F持仓显示一季度该公司阿里持仓清了一半,亏损约40%。
由于芒格3月27日辞任该公司董事长,让这事顿感蹊跷。到底谁在卖,芒格的决定还是继任董事长的决定?为什么只卖一半,另一半是留着还是已经在4月份卖了?是直接清仓,还是卖美股买港股?是基于投资考量还是基于ZZ因素?
这些事我搞不清楚,那就不搞了。
要搞清楚的是,假设芒格清仓阿里,持有中概理由是否动摇。我的答案是没有。
元旦的时候,中概面临的外部因素不够明朗,需要借用芒格的乐观。三个多月后的今天,中方关于审计底稿的态度已经很明确——积极配合,对互联网的监(da)管(ya)也已经缓和,在2022年经济金融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ZC不确定性大幅下降,因此对于中概我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乐观,坚定持有中概互联网。
③最近天合发布210*182尺寸产品,这事莫名其妙。硅片从圆柱型硅棒切片而来,从正圆取一个正方型浪费最少,210*182尺寸从中取个长方形,摆明了浪费硅料。既然没有经济性,为什么要推这个尺寸?我猜测210*182只是一个台阶,未来不会大力推广,最终目的是为了生产182*182。如果猜对了,对隆基这个182“顽固派”是一个利好。上周周记提到隆基钟总在临时股东大会中说“今年182的出货量不会低于210的两倍”,天合这个做法也算从善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