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2024年2月29日11:59:4675

经济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理性人假定。人是理性的,力图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完全信息假定。市场上每个个体或者单位都能获取到全部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经济学的一系列结论就成了无根之木。

但事实上,人并不总是理性的,通常也无法获取全部的市场信息。人们习惯于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和偏好,去简化处理问题。于是,行为金融学就有了意义。

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两类偏差,一类是认知错误,一类是情感偏差。前者是可以纠正的,而后者很难改变。不管哪种偏差,都来源于人性的弱点。

一、懒惰

保守偏差。人们往往比较保守,抗拒接收新信息。比如过去中国每年增长7%以上,就天然认为以后也绝对不会低于5%。

确认偏差。之前看中了一只股票,就只接收好的消息,而本能地忽略负面信息,不断去证实自己之前的判断。

代表性偏差。不愿费劲去获取难以触达的信息。自己身边的人基本月薪都拿1万以上,就觉得全中国的人基本都应该是这个薪水。

获得性偏差。买基金的时候优先选择广告宣传比较多的基金公司的产品,而跳过没有听说过的基金公司产品。

维持现状和对后悔的厌恶。当股票下跌时,不愿意调仓,担心调仓调错会后悔,非理性地选择“装死”策略。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羊群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胆小

损失厌恶偏差。人们往往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赚100块钱带来的快乐可能只能抵消亏损50块钱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三、自大

自我感觉良好。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在人群中处于均值以上。因此会忽视风险。

控制幻觉。比如人们会更倾向于去买自己公司的股票,认为风险可控。

后见之明。在牛市中赚到了钱,就认为自己选股和操作能力强大。

四、自控力差

控制不住短期消费,控制不住自己频繁操作,放弃自己的长期目标。没有办法延迟满足。

五、盲目

锚定效应。租房子的时候,中介给你看了一套5000月租的房子,后面3000的房子就觉得是白菜价,结果把原来1000块的预算提到3000。

框架偏差。如果说有个项目有51%的概率赚钱,你可能会同意;但如果换种方式,有个项目有49%的概率亏钱,你可能就不同意了。所以人们往往会被他人的提问方式所误导。

心理账户。按照收入来源来划分用途。工资用作日常开销,奖金用于旅游,投资收益用作退休基金。

六、加戏

光环效应。一个股票过去长得好,就认为未来一定会涨得好。

给自己加戏。觉得自己的房子就是好,标价远高于市场价格,结果导致卖不掉。

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会导致我们的投资行为偏离理性的轨道,加大投资风险。人群的偏差,会造成金融市场的表现与金融模型长期偏离,形成市场泡沫和市场踩踏等惯性表现。根据统计规律,价值股的历史表现优于成长股,也可以在行为金融学上得到解释。

需要补充的是,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行为金融学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资产定价理论。但其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提醒我们对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进行关注,尽量杜绝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降低投资风险;利用人群的非理性行为,提升投资收益。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7715.html